京东方超级工厂,京东方超级工厂官网

原创
zblog 2023-03-11 05:52 阅读数 5 #智能电网终端
文章标签 京东方超级工厂

京东方的智能制造是什么意思呀?京东方智能制造在国内什么地位?

京东方的智能制造是以显示和智能制造技术为基础,提供电视、显示器、通讯终端、电子标签、商用显示和白板标牌等创新应用和服务。京东方智能制造在国内属于一流。BOE(京东方)在合肥、苏州、重庆各有整机智能制造工厂。

智能制造的发展须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制造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在生产工艺、生产管理、供销管理等方面都实现全方位的联通。

不同行业的企业,智能制造装备不尽相同,大体上分为高精度数控机床、智能控制系统、机器人、3D打印系统、工业自动化系统、智能仪表设备和关键智能设备七个主要类别。

智能制造系统运行需要跟物联网进行紧密结合,通过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网络、RFID等进行现场采集数据应用,用无线传感网络对生产现场进行实时监控,与生产有关的各种数据,实时传输给控制中心,上传给大数据系统并进行云计算。

造车,富士康是认真的?

富士康和它的“造车代工梦” 文|智能相对论(aixdlun) 作者|蒋思憬

(封面图)

在“造车运动”如火如荼,各类玩家纷纷下场的当下,富士康此时的入局也并不令人惊诧。但结合富士康为苹果代工生产智能手机的印象,富士康此举也着实让人稍感新奇。 同时,或许也伴随着疑问——富士康真能造好车?

富士康急于造车为哪般?

富士康的造车野心,从近期的新闻中便可一窥一二。 1月4日,富士康 科技 集团、拜腾 汽车 以及南京经济开发区签署了一份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该协议的内容,富士康将会为拜腾 汽车 提供制造工艺、运营管理经验和产业链资源,加速推进拜腾 汽车 旗下首款车型M-Byte的量产工作。

1月13日,富士康 科技 又与吉利控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为全球 汽车 及出行企业提供代工生产及定制顾问服务,包括但不限于 汽车 整车、零部件、智能控制系统、 汽车 生态系统和电动车全产业链全流程等。

(图源:百度图库)

时间推进到1月29日,吉利控股发布再次公告称,与FF签署了框架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在技术支持和工程服务领域展开合作,并探讨由吉利与富士康的合资公司提供代工服务的可能性。

富士康近期频频造车动作的背后,「智能相对论」认为,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出富士康想要“转型”的想法,而这种想法也在此前有所表露。2019年,富士康母公司鸿海提出了由劳力密集行业迈向脑力密集的“Foxconn 3.0”长期计划,强攻包括机器人、数位医疗、电动车、人工智能(AI)、半导体与5G应用布局等领域。

「智能相对论」认为, 这种转型想法的出现,部分是由于当下火热的造车趋势所致,而从更深层次而言,富士康也面临着不小的危机,这种危机既来自其内部,也存在着外部力量所致。 从内部来看,富士康长年的低毛利率或许是“症结”所在 。

从财报数据上,苹果公司旗下产品的总毛利率长年维持在40%上下,富士康的毛利率仅为5%左右,仅为苹果的约1/8。在全球智能手机渗透率快速提升的2010年代,在代工业务量和规模不断逐年提升的宏观背景下,这种悬殊的利润分配模式或许还能接受。 但在智能手机出货量和增量空间已经接近触顶的当下,低毛利的分配模式已经令富士康感受了发展的危机,因而也一直在寻找利润率和附加值更高的业务,在“造车风暴”愈演愈烈的情形下,在此时入局电动 汽车 产业或许是一个理性的选项。

(图源:百度)

另一个不安的因素来自于其多年的合作伙伴——苹果公司,苹果正在寻求旗下产品供应链的多元化 。在屏幕供应链上,此前三星和LG是iPhone屏幕的固定供应商,而在iPhone12系列机型上,京东方已经成功“挤”入新供应商行列,iPhone12系列部分机型用的是京东方的屏幕。

而在代工领域也是如此。在Air Pods Pro的制造竞标上,富士康十分希望赢得这笔合同,并承诺愿意为此改装设备。但最终的结果却未能如常所愿,苹果公司最终还是将这份合同交给了富士康的竞争对手。

低毛利的利润分配模式,以及苹果公司的多元供应链策略使得富士康感受到危机,而 代工领域竞争对手的日益壮大也构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威胁。在富士康实施“南向策略”,在印度和东南亚等地建厂的同时,曾经的“小弟”比亚迪和立讯精密正在日渐崛起,成为代工领域的另一股势力。

2020年前三季度,比亚迪手机代工业务的营收为515亿元,净利润约为43亿元。从规模和体量上而言,比亚迪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代工生产企业。此外,比亚迪和苹果公司的关系匪浅,二者的合作最早可追溯到2012年,从苹果公司公开发布的供应商名单来看,比亚迪的排名位处前列。

另一个外部威胁因素来自于立讯精密,其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Air Pods无线耳机制造商,Air Pods这项利润丰厚的业务帮助立讯精密成为2019年亚洲股市表现最好的公司之一。值得玩味的是,其创始人王来春是郭台铭的"昔日小弟",而据说前期还是富士康进行的投资。 或许正是这些“内忧外患”,才使得富士康走上了造车的道路。

富士康的造车能力,究竟几何?

与智能手机代工的模式类似,富士康进入自动驾驶产业的方式也是通过代工的模式。富士康在制造 汽车 上不会推出全新的品牌,更多的是与其他公司进行合作。 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以下简称“刘扬伟”)对于富士康造车雄心勃勃,此前曾表示预计到2025年,富士康将占据电动 汽车 代工行业10%的市场份额,综合电动 汽车 行业“群雄涿鹿”的竞争情况,以及传统燃油车品牌的市场渗透率来看,10%的市场份额可不算小。 不过,富士康造车的前景真能如刘扬伟所预想的那样吗?至少在「智能相对论」看来,恐怕还真未必。

1、造车伙伴多而不“强”

谈及富士康的电动车代工业务,不得不提的是其MIH电动车开放平台,这个平台由富士康推动建立,平台内的成员可以相互分享电动车造车经验,以便缩短开发时间和降低开发成本。截至今年2月,MIH平台的合作伙伴数量已经达到736个。 从MIH平台合作伙伴数量层面来看,富士康入局电动车行业所采取的的打法,依旧是“广撒网”模式。 目前与富士康合作造车的企业中,虽然数量众多,但是普遍的实力均不强,这是富士康目前造车所面临的的第一重困境 。

(图源:百度图库)

作为富士康的造车合作伙伴之一,拜腾的起点其实并不算低 。此前共经历了四轮融资,融资总额高达84亿元,背后的金主包括富士康、腾讯、苏宁和一汽集团等资本圈“大佬”。但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拜腾早已“跌”出新势力造车企业头部行列。

2020年7月,拜腾就宣布了业务的停摆;据盖世 汽车 报道,2020年底,拜腾内部邮件显示公司停工停产时间将延至2021年6月30日。在此期间,中国区内地员工待岗,不予安排工作。 而在此背景下,富士康却依旧选择与拜腾展开深度合作。此前富士康曾向拜腾注资2亿美元;此外,拜腾 汽车 旗下首款车型M-Byte的量产工作,也将交由富士康制造。刘扬伟更是直言,“与拜腾合作是我们布局电动 汽车 领域的重要一环。”

「智能相对论」认为,在特斯拉一骑绝尘,小鹏、理想、蔚来等国内新势力造车企业纷纷加大量产的大背景下,富士康却选择与“身陷囹圄”的拜腾合作,不免让人对于富士康未来在造车产业链上的位置和能力产生质疑。 而在「智能相对论」看来,富士康选择与拜腾展开深度合作,或许也正是因为其目前在造车产业的“尴尬”地位所决定的。

(图源:百度图库)

从入局时间上来看,富士康在此时才加大对于造车业务的投入,在时间层面上或许已经不算早。对此,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也有所表示:“现在才看清这个行业的趋势有些晚了,一二线品牌已经基本成形。”因而,富士康在造车伙伴的选择空间上其实并不多,“经验玩家”拜腾或许是最优解了。

2、富士康的“钱袋”禁不起“烧”

造车,可谓是一项“烧钱”的产业。这一点,从几大头部新能源 汽车 企业近期发布的财报就可管中窥豹。 蔚来刚公布的2020年年报数据显示,全年营收超162亿元,同比增长108%,但与营收的翻倍增长相伴随的却并非盈利,蔚来在去年全年亏损额53亿元。

另据数据统计,蔚来每卖出一台车要亏损5.3万元。 理想 汽车 在去年的营收数据为95亿元,净亏损约为1.5亿元,且在第四季度首度报告盈利。相较于蔚来,在全年车辆交付量二者相差不远的前提下,理想的盈利状况是明显好于蔚来的。

但不可忽视的是,理想目前仅有一款车型, 且其在四季度实现盈利主要是因为利息以及投资带来的大量额外收入。 小鹏的2020年全年报目前尚未公布,从蔚来、理想的财报数据来看,虽盈利能力有所改善,但亏损仍是主基调,且这种盈利的改善也是历时好几年。

此前行业内人士曾预计,2021年将是新能源车从 政策导向转向市场导向 的关键一年,但从目前仅有的数据来看,「智能相对论」认为这种论调或许还为 时尚 早。 富士康虽不造整车,主导搭建MIH电动车开放平台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降低造车过程中的开发成本。但MIH平台本身的搭建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也绝非小数目,这涉及到硬件和通讯模组、软件应用、计算平台设计方案等诸多环节。

这也导向了一个疑问——富士康真的有足够的钱可以“烧”吗? 从富士康( 工业富联「SH:601138」 )2020年第三季度的财报数据,三季度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为88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滑幅度为13.54%;此外,截至2020年9月30日,富士康的现存货币资金为695亿元,比9个月前增加了约26亿元。

(图源:工业富联官网)

695亿元的现金储备多吗?蔚来2020年年度财报显示其现金储备达到425亿元,体量稍逊的理想的现金储备约为95亿元。富士康此前向拜腾注资2亿美元(约合13亿人民币),这笔钱虽不少,但这放在造车领域却也并不算多。 蔚来四年亏了429亿,特斯拉2020年出售碳排放额度才实现7.21亿美元的净利润。

富士康的盘子更大,在手机代工业务仍为重要收入支柱的情况下,在造车领域的资金投入也只能是很限的,虽然刘扬伟表示短期内不指望电动车代工业务能实现盈利,但究竟要“烧”多久的钱才能盈利?目前谁也不知道答案。

3、硬件能力抗打,“软件基因”缺乏

虽在造车代工生产领域入局时间不早,但这并非代表富士康没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在「智能相对论」看来,富士康在造车的硬件层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车载面板。 富士康于2016年正式收购夏普,而夏普拥有一条10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目前全球仅有夏普、京东方和TCL华星分别拥有10代及以上的先进液晶面板生产线,而这也意味着富士康在液晶面板生产上位居全球前列。 除液晶面板生产外,在车机系统、连接器等零部件的生产上,也是富士康的强项。

但要想实现真正的转型,除了硬件实力的强悍,软件能力的提升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软件定义电动 汽车 ”的大背景下。而富士康为苹果手机进行代工的也仅是硬件层面,系统的设计则由苹果牢牢掌控。 在造车业务上,富士康为突破软件这层软肋,选择了与其他公司合作的形式。据悉,AutoCore将为MIH平台提供计算平台设计方案,Tier IV则负责定义软件应用层的功能需求。

(图源:百度图库)

但这种合作能否补齐富士康在软件层面的短板,这种合作究竟能取得多大的效果,在「智能相对论」看来目前是存疑的。翻看富士康此前的造车 历史 ,虽从2005年就开始有所行动,但没有哪次行动是切入行业头部位置,大多以草率收尾。 在电动车行业基本格局已经日趋形成的当下,头部企业在车载系统等软件层面已经形成一定的品牌壁垒,量产的不断提升也意味着供应链的构建已经相当成熟,留给富士康试错的空间已经不大了。

造车代工厂,富士康前途几何?

富士康为电动车进行代工生产,或许可以称得上是另一次“创举”。在这个尚属新兴的行业,还未出现成型的代工厂。富士康此举的意图也很明显,想如代工生产智能手机一样,抢夺电动车代工生产行业的规则制定权。

只是, 手机代工的经验和技术,能否迁徙到电动车代工生产领域呢?「智能相对论」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智能手机和电动车行业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这种差别一方面是体现在零部件的数量 上,一辆传统燃油车的零部件多达3万多个,电动车的零部件数量虽只有燃油车的2/3,但其数量仍远远超过智能手机。这同时也意味着电动车零部件的精细程度更高,对于富士康的代工能力要求更高。 而更为重要的一层是, 造手机的底层逻辑和造 汽车 二者存在差异 。

做手机与做APP的逻辑类似,先做出一个60分的产品,再慢慢试错和迭代,发展到80、90分,因而手机通常以几个月至一年为迭代周期。 造 汽车 则与建桥梁类似,零部件一环扣一环,不能差之毫厘,否则轻则发生召回,重则车毁人亡。因而造车的周期通常以三年为一个单位,电动车的周期相较于燃油车有所缩短,但2至3年也是常态。由于底层逻辑的差异,富士康之前的经验或许派不上太大的用场。

再将焦点从底层逻辑拉回到具体的实践层面 。刘扬伟强调称:“特斯拉是电动 汽车 中的iPhone,而富士康希望成为电动 汽车 的Android。” 在实践上,富士康也的确是这么做的。

但「智能相对论」认为,不无夸张地说,新能源车企(尤其是头部)都想成为电动 汽车 领域的iPhone。

特斯拉在全球建有7座超级工厂,每个工厂的职能与分工也存在差异,上海工厂承担着量产的主要任务。蔚来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的整体研发制造网络已经形成,蔚来全球总部和量产车研发中心位于上海,整车试制生产线在南京,整车制造技术基地不久前落户合肥。

特斯拉和蔚来都把从研发到整车制造的环节把控在自己手中, 这也是由 汽车 行业封闭的供应链所决定的。 汽车 和手机不同,组装能力影响性能,最终决定 汽车 质量,这是一个车企最重要的核心能力之一 。 因而新能源车企,尤其是头部企业,很少将整车制造进行外包,都是进行自研自产。 新能源车企交付富士康代工生产的,或许是那些技术含量不高的零部件。 特斯拉的 汽车 制造业务净利润常年只有2%,其主要的收入来源是车联网功能、在线系统升级(OTA)和全自动驾驶等软件业务。 在这种情况下,富士康是否又会重复其代工智能手机只能“喝汤”的利润分配模式呢?或许唯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全国产经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京东方超级工厂,京东方超级工厂官网 智能电网终端

掏空家底,投啥赢啥?硬核风投之王:合肥

最近三年京东方超级工厂,一个中部城市京东方超级工厂的讨论热度迅速上升,被称为中国最牛风投城市。

它就是合肥。

私募大佬但斌微博转过这样一段描述京东方超级工厂

「中国最牛逼的风险投资机构其实是合肥市政府,2007年拿出全市三分之一财政收入赌面板,投京东方超级工厂了京东方,最后赚了100多亿。

2011年又拿出了100多亿赌半导体,投了长鑫/兆易创新,赢了,上市估计浮盈超过1000亿。

2019年,又拿出100亿赌新能源,投蔚来,结果大众 汽车 新能源板块落地合肥。」

京东方超级工厂我甚至怀疑合肥市政府里有从未来穿越回来的。

从豪赌京东方、押注半导体,到培养科大讯飞,整合新兴技术产业链,再到引入蔚来,布局新能源车。

看似是一场场豪赌,但仔细分析,才会发现,合肥模式自有其内在逻辑。

今天这期内容,我想和大家聊聊合肥,这家中国最牛风投机构,也聊聊合肥模式。

01

在豹变风投之王之前,合肥曾经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工业立市。

那时的合肥作为省会城市,GDP只在全国排名第75。因此当地政府尝试用大规模招商的方式,改变落后的局面。

尽管争议很多,但合肥依旧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基建和拆违进程,并且引进了美的、格力、海尔、TCL等十几家家电品牌。

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合肥发现了机会:家电企业最大的成本之一是显示屏,而在当时,显示屏是日韩企业的天下,绝大多数中国厂商都依赖进口,因此不少利润都被日韩企业拿走。

而当时唯一一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TFT-LCD(液晶面板)本土企业就是京东方。

此时京东方在第四代、第五代面板的研发中花掉了不少研发资金,并且受到外国液晶面板巨头影响,销售成绩并不理想,也陷入了亏损中。

第六代面板的生产线,成为了京东方逆转局面的机会。只是这盘赌局京东方需要一个提供筹码的伙伴一起加入。

这个伙伴就是合肥。

合肥为京东方这个项目做好了掏空家底的决心。

在京东方的企业传记《光变:一个企业及其工业史》中是这么描述的,京东方被合肥邀请后,他们发现合肥政府已经给他们准备好了全套建厂用地、规划方案、人才供给等等,而且市委书记愿意亲自挂帅,市长亲自操盘项目推进。

合肥拿出了真金白银为京东方合肥六代线项目托底,整个项目需要总投资175亿元,而其中120亿都由合肥政府来承担。

要知道,2008年,合肥财政收入只有300亿元,拿出120亿投资需要多大的勇气。为此,合肥甚至停掉了地铁项目。

为了项目顺利上马,合肥政府甚至做好了全盘承接的准备。

事实证明,合肥市对于机遇的判断是准确的,而京东方也是一家不负所望的优秀公司。

京东方六代线落地之后,项目大获成功,结束了我国大尺寸液晶面板全部依赖进口的 历史 。

京东方旗下的TFT-LCD六代线落户合肥,吸引了基板玻璃、偏光片、模组等企业入驻,形成了从沙子到整机的新型显示面板全产业链。

合肥的家电产业因此在2011年突破一千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将第二名武汉远远甩开。

合肥并没有停止,继续通过注资、回收、再注资的方式,引进京东方8.5代、10.5代生产线,以及业界领先的维信诺 AMOLED 6代线。

当时的总投资接近440亿,合肥政府出资180亿,目前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新型面板生产基地。

到了2017年年底,京东方在合肥的投资超过1000亿。

很多人说,京东方和相关产业链撑起了合肥的GDP。更重要的是, 以京东方为主的核心 科技 企业,让政府拿到了一张半导体产业的门票。

半导体产业和当年面板产业类似,都十分依赖进口,面临着被美韩企业卡脖子的境地。

2017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成立三年后,合肥果断出手,与兆易创新成立合资公司合肥长鑫,专攻DRAM内存芯片的研发生产。合肥市出资75%,兆易出资25%。

光投资不算,合肥反手就是一把超级加倍。

为了支持合肥长鑫,合肥市政府拿出了当年面对京东方的诚意。给钱给地,合肥长鑫迅速搭建起了价值百亿的生产线,出资购买了关键专利。

据说那年,中科大有的毕业班里三分之一的学生都投身到了芯片行业。

和合肥一比,普通风投机构的投后管理,简直是弱爆了。

2019年,长鑫从加拿大知识产权商 Wi-LAN Inc. 手中买到全套专利。

9月份合肥长鑫宣布8Gb颗粒的国产DDR4内存量产,淘宝上的光威系列固态硬盘和内存条一度脱销,打破了金士顿、三星等外国厂商在中国内存产业的长期垄断。

合肥长鑫和京东方不仅自身项目成功,也带动了一大批显示企业和半导体企业,力晶 科技 、联发 科技 、群联电子这些企业纷纷来到合肥。

02

合肥最近投资的明星项目,是蔚来 汽车 。

合肥投资蔚来的时间点,同样是蔚来深陷危机,前景不明的时候。

2019年,蔚来巨亏113亿元,资金链告急。2019年10月,蔚来股价来到 历史 低点1.19美元。

而且2019年,国家取消了电动车补贴。也就在这一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也正式投产。

一度在外界看来,蔚来创始人李斌会是「贾跃亭第二」。

此时,合肥伸来了橄榄枝:

2020年2月25日,蔚来与合肥市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蔚来中国总部项目将正式落户合肥,而合肥将向蔚来中国投资70亿元人民币战略投资。

而蔚来也宣布,将会以合肥为中心规划发展蔚来业务,建立研发与生产基地,深化与江淮 汽车 等本地产业链企业的合作。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蔚来逆风翻盘,2020年第二季度总营收为37.18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6.5%,环比增长171.1%,创 历史 新高。2021年1月11日,蔚来的股价达到62美元,市值一度突破千亿。

合肥投资蔚来,同样不是闭着眼睛下注。相反,合肥是最有资格投资蔚来的城市。

要知道,蔚来 汽车 的代工方江淮 汽车 就是合肥市的车企。从2017年开始,江淮 汽车 就专门建立了江淮蔚来合肥工厂,为蔚来代工。双方本就在制造工艺,供应链和生产管理上有着密切的合作。

可以说,合肥在投资蔚来前,对这家企业就知根知底。而蔚来同样非常熟悉合肥。

搞定蔚来后,合肥又连连出手。

和大众签署合作意向书,大众 汽车 落户合肥。

威马 汽车 D轮融资,合肥产业基金注资10亿,威马设立威马智能 汽车 科技 (安徽)有限公司,计划在合肥投资布局。

至此,合肥市已集聚了蔚来、江淮、安凯、江淮大众、长安、奇瑞(巢湖)、国轩高科、华霆动力、巨一动力等一批龙头企业,在新能源 汽车 领域已经站到了领先位置。

除了面板、芯片和新能源车,合肥还有科大讯飞、中国电子、协鑫集成、国盾量子等各种高新技术产业项目。

2000年合肥GDP只有325亿,比肇庆、临沂这些城市还要低,全国排名第82位。

到了2019年,合肥GDP已经达到9409.4亿,进入万亿城市俱乐部只是时间问题,把一众二线城市甩在身后。

这是合肥的成功,也是合肥模式的成功。

03

如果把城市大规模招商,当做第一代发展模式,那么第二代就是重庆模式。而合肥政府的风投,已经是第三代产业集群模式了。

这里我先讲讲重庆模式,它的特点,是先拿订单、再引企业。

重庆的第一次产业腾飞,来自于笔记本电脑代工组装。

2008年惠普计划扩大笔记本电脑产能,黄奇帆赴美拜访时任CEO Mark Hurd,用一张Excel表格详细列出成本,注明重庆当地制造成本比沿海城市低多少。

在惠普中国总裁的帮助下,Mark Hurd同意惠普在重庆落户,承诺生产2000万台笔记本电脑。

黄奇帆很清楚,原材料和零配件,以及终端销售结算都在海外,重庆即使引入厂家,也只能拿到产值的很小一部分,大约15%。加上重庆当时交通不发达,物流会抵消人工成本优势。

他给出一个新的答案:成体系、成规模地引进零部件公司。

2009年2月,重庆代表团带着2000万订单,前往台湾和鸿海精密谈判。这个数字让郭台铭眼睛都亮了,这些订单能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上百亿。于是他召集高管开会,花了3小时确定细节。

惠普和富士康的入驻,引来了华硕、宏碁、广大、英业达、纬创、仁宝、和硕等品牌和代工厂,吸引400多家零部件厂,共同形成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

重庆的野心不止如此。

2010年黄奇帆找来海关总署和六部委,说重庆已经有了4000万台电脑的订单,大部分都会出口海外,所以需要建立出口退税的保税区。

一个月后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挂牌成立。

一连串的布局,让重庆成为聚集三大品牌、六大代工厂和800多家零配件企业的全球最大笔记本产业基地,占全球三分之一产能。

啥叫平地起高楼这就叫平地起高楼。

此后,重庆又抢在其他新一线城市之前,提出布局集成电路、液晶面板、机器人等战略新兴产业,压低房价引入人才居住。

在合肥模式出现之前,重庆模式是其他城市最容易借鉴和学习的。

合肥模式则是招商引资思路的又一次升级。

过去传统的招商引资,都是政府提供更优质的营商环境、低价出让的地皮,在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帮忙牵线搭桥,让企业购地投资建厂; 社会 化招商,引进优秀的产业新城运营商,借产业新城运营商的信息和品牌口碑为企业提供落户和风险保障。

合肥通过资本化招商,选择最优质的企业标的,拿出足以覆盖企业落户建厂成本的资金,吸引企业入驻。最后通过二级市场将股权套现实现了良性循环。

在合肥模式下,政府的流程一般是,先成立市场化运作的产业投资基金,服务于招商引资战略性产业,运用资本招商,先大手笔投资资金给企业,拉拢它们落户,后期将股份脱手,获利数倍,然后继续扩充投资基金,争取达到一笔投资换来一个产业集群的效果。

而且政府风投引入龙头企业后,最容易产生聚集效应。

合肥很清楚自己的产业基础,知道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入驻,何种产业链既符合国家战略政策发展方向,又能最大程度上拉动GDP和就业。

从产业和区域经济学角度看,引入的家电、半导体、芯片、新能源 汽车 ,都符合其城市特点。

况且,合肥不止是思路超前,其实合肥的天赋也并不差。

强大的教育优势和高校资源,帮助合肥培养了充足的人才储备。

合肥有全国知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及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中科院有众多研究所设在合肥,包括人工可控核聚变反应的托卡马克实验室,中国声谷。这种 科技 区位优势促进了企业创新。

在我看来,合肥最成功的一次投资,不是京东方,不是合肥长鑫,也不是蔚来,而是中科大。

1969年,中央颁发《关于高等院校下放的通知》,把13所北京地区高校,下放到全国其他地区。其中,就有中国 科技 大学(中科大)。中科大先后联系了多个省市,都被婉拒。

眼看着堂堂中科大,就要没有落脚之地。此时,时任安徽革委会主任的李德生说,来安徽吧,安徽人民就算是不吃不喝,也要把中国的科学苗子保住。

于是中科大落户合肥。

合肥人民为中科大这笔投资,同样贡献良多。

一开始没有教学楼,合肥师范学院就把教学楼腾出来给中科大;为了适应北方学生的生活,中科大专门铺设了供暖设施。

80年代供电紧张,合肥表示政府可以停电,中科大不行,于是中科大有了专线。

2012年中科大要扩建,又是合肥大学腾出了土地。

而40多年后,人才,成为了合肥的第一桶金,也是最丰厚的一笔投资回报。

此外, 合肥还有优秀的交通区位。

长三角往西拓展后,合肥成为地域性中心城,随着中部城市不断崛起,合肥领先的 科技 实力、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当之无愧成为中部核心。

04

曾经有一位百度贴吧吧友,在一个《中国城市发展大会》的帖子里,把合肥称作霸都。他说,合,兼并天下之意。肥,海纳百川之实。合肥二字颇为霸气,故称之为霸都。

有人说风投之王合肥的秘诀是敢赌,我觉得应该是霸气,是对于未来产业升级、城市转型有明确判断,因此带来信心。

但合肥的成功,绝不是单纯地拿钱上牌桌押注,而是很早就开始研究,做足前期调查功课,平衡内外部条件后,才最终做出决策。

在我看来,合肥模式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并不具有普遍性。但无论是合肥,还是产业发展的很好,找到自身优势的杭州、苏州、成都等城市,它们的成功都有一些普遍规律。

一是政府领导必须开明,办事高效,勇于尝试。

二是拿出真金白银来招商引资,无论是提供税收优惠、厂房补助还是直接入股被投资企业。

三是在产业战略大方向上不出错,判断正确。

这三条,看似简单,但要知道曾经的深圳、上海浦东有多难学习,现在的合肥就有多难模仿。

最后,我想套用丘吉尔的一句话:

「这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这是开始的结束。」

愿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道路上,多一些合肥这样的思考者,多一些合肥这样的实干者。

参考资料:

1.合肥被称为最牛风投,GP和LP怎么看 投资界

2.解码“最强风投城市”:为何偏偏是合肥 澎湃新闻

3.全球笔记本电脑基地:重庆7年缔造的传奇

4.全球每10台笔记本电脑,有2.5台是“重庆造”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