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吧,工业机器人 ai

原创
zblog 2023-03-09 22:58 阅读数 4 #充电桩
文章标签 工业机器人吧

谈谈工业机器人有哪些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工业机器人是世纪重大高科技成果之一,机器人产品已在社会的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提高世界工业自动化水平发挥工业机器人吧了重要作用.

随着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以及机器人智能水平的提高,工业机器人已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应用。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主要集中在汽车工业和电子电气工业,弧焊机器人、点焊机器人、搬运机器人等在生产中被大量采用。

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使工业产品的生产效率、生产成本及产品质量均有所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同时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制造业由“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转移等现象的出现,也增加了工业机器人的使用。

未来全球工业机器人主要有以下趋势:

(1)机器人与信息技术深入融合

大数据和云存储技术使得机器人逐步成为物联网的终端和节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工业机器人与网络融合工业机器人吧,组成复杂性强的生产系统工业机器人吧,各种算法如蚁群算法、免疫算法等可以逐步应用于机器人应用中工业机器人吧,使其具有类人的学习能力,多台机器人协同技术使一套生产解决方案成为可能。

(2)机器人产品易用性与稳定性提升

随着机器人标准化结构、集成一体化关节、自组装与自修复等技术的改善,机器人的易用性与稳定性不断被提高。

一是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已经从较为成熟的汽车、电子产业延展至食品、、化工等更广泛的制造领域,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不断增加,机器人本体向体积小、应用广的特点发展。

二是机器人成本快速下降。和工艺日趋成熟,机器人初期投资相较于传统专用设备的价格差距缩小,在个性化程度高、工艺和流程繁琐的产品制造中替代传统专用设备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率。

三是人机关系发生深刻改变。例如,工人和机器人共同完成目标时,机器人能够通过简易的感应方式理解人类语言、图形、身体指令,利用其模块化的插头和生产组件,免除工人复杂的操作。现有阶段的人机协作存在较大的安全问题,尽管具有视觉和先进传感器的轻型工业机器人已经被开发出来,但是目前仍然缺乏可靠安全的工业机器人协作的技术规范。

工业机器人就业前景怎么样?

您好关于工业机器人工作的介绍如下:

工业机器人是一个热门行业,也是高科技的产物。总是能够不断地引进新技术,不断涌现新技术,从而找到新的灵感和新的想法。它不是每天重复机械操作,而是需要学习和探索新事物,这也会使你时刻感受到一种新鲜感和挑战性。

有很多人认为机器人工程师是在操作机器人。事实上,这是一个误解。操作机器人属于技术操作人员。机器人工程师不受行业发展的限制,也不受教育和年龄的影响。相反,他们拥有的经验越多,越受企业欢迎,就业前景也会非常好。

工业机器人吧,工业机器人 ai 充电桩

工业机器人买全新的好还是二手的好?

工业机器人肯定是买全新的比较好的呀,因为二手的不知道有些什么毛病,等等也是比较难知道的,而且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的误差,等等,这种情况我觉得买全新的最有保障,毕竟有售后,有迟到也有专门的人员上门指导买二手的话,可能价格会低很多,但是各种各样的毛病,还有各种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会纠缠纠结在一起,如果真的对机器人不是非常熟悉的话,尽量不要买二手的工业机器人吧。

工业机器人行业前景怎么样

全球市场规模稳步增长

根据IFR公布的数据,2013-2018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一直处于稳步上升趋势,2018年已经达到155亿美元,但是在2020年这一趋势下降到了136亿美元。2021年再度迎来反弹,增至145亿美元。总体来看,全球市场规模将会进入稳步增长的时期。

全球主要区域工业机器人密度分析

据IFR最新统计报告披露,截至目前,全球平均工业机器人密度为126台/万人,随着近年来工业机器人产量的增加,亚洲地区的平均工业机器人密度增长到了每万人118台,2014-2019年的复合增长率为18%;欧洲地区的平均工业机器人密度为每万人114台,2014-2019年的复合增长率为6%。

根据前瞻初步统计,2021年工业机器人密度最大的是韩国,为每万人932台,中国为每万人276台。德国和日本装机密度均排在中国之前。

工业机器人产业资源分布

在机器人领域,目前发展处于前列的国家中,西方国家以美国、德国和法国为代表,亚洲以中国、日本和韩国为代表。前瞻结合IFR发布的《2021年全球机器人报告》中统计,全球机器人企业中欧洲机器人供给商占全球总数49.27%;美洲机器人供给商占全球总数的28.91%;欧美机器人供给商合占全球总数的78.18%。

企业竞争梯队——“四大家族”独占鳌头

从目前中国及全球工业机器人竞争业务规模来看,第一梯队仍然是被“四大家族”所占据,且企业在工业机器人行业内具有多年沉淀发展,无论在中国还是全球都具有明显的规模和技术优势;在第二竞争梯队中,主要由中国上市企业组成,埃斯顿、拓斯达和绿的谐波等在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垂直延伸领域拥有一定的行业经验。

具体来看全球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的公司,其母公司所在地均位于欧洲和日本,其中日本的发那科已经于2017年被中国企业美的收购,但是其核心业务竞争力以及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专利仍掌握在发那科企业自身手中。

从技术水平和企业规模来看,欧洲和日本的企业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仍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本土工业机器人厂商想要持续提升自身竞争力,需要持续不断的在产业链纵向延伸上发力。

——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工业机器人这个专业前景好吗?

工业机器人行业销量分析 国产品牌进口替代空间巨大

工业机器人三大分类标准分析

工业机器人种类众多,主要存在三大分类标准。工业机器人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它能自动执行工作,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一种机器。目前工业机器人的分类主要存在三大分类标准,按机械结构分类可将工业机器人分为串联机器人、并联机器人;按操作机坐标形式分类可分为圆柱坐标型、球坐标型、多关节型等,该分类是最常使用的分类方式;按程序输入方式分类可分为编程输入型与示教输入型。

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分析预测

2017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38.70万台,同比增长31%,是自2011

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从2018-2020年,工业机器人销量将保持增长,年复合增长率约15%,按此增速,预计2020年全球工业机器人总销量将达到58.86万台。

中国工业机器人出货量分析预测

2015年是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元年,如今已过去整整三年时间。在这三年里,国内机器人产业迎来了高速发展。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工业机器人行业产销需求预测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工业机器人出货量从2015年的6.8万台,猛增至2017年的13.8万台,并且预计在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出货量将超过20万台,达到约21万台。占据全球市场约30%份额的国内市场,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2015-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出货量统计情况及预测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链毛利率发布分析

集中度最高的机器人零部件产业,包括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三个产业,分别约占机器人本体市场的35%、20%、15%。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链毛利率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国内伺服电机公司起步于2000年左右,主要对标性价比更高的日系产品,目前国内市场中,国产龙头企业传承于早先华为的电气部门,主要针对中低端市场。高端市场几乎被日系产品垄断,品牌包括松下、安川、三菱等。根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约为总体量的20%-25%。

减速器在机器人成本中占比最高,也是技术壁垒相对更高的部分。涉及到结构设计、基础科学研发、材料、装配工艺、热处理等问题,让减速器产品的护城河更难以跨越,这也是为什么时至今日,机器人减速器市场依然被日本两大品牌主导。

机器人机遇与挑战

“机器替人”、“智能工厂”、“柔性制造”这些词被越来越多地提及,并不是“乏味”的制造产业在用花哨的辞藻自我包装,而是国内制造产业形态在发生变化,或者说在需要发生变化的今天,智能制造已经成为了不仅在政策层面,更是在工厂中切实需求的方向。

国产机器人品牌的逐渐成熟,打破了固有的国外品牌垄断,而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又进一步降低了国产机器人的成本和价格,使得国外品牌不得不采取降价的策略以保持足够的竞争力。在与身处产业最前沿的工厂主的交流中可以深切感受到,招工难使得“机器替人”有时候成为了他们不得不选择的解法,而低廉的管理成本、快速的投资回收周期、以及生产效率和品质的提升,又让它成为了最优的解法。

看似拥有巨大机遇的中国机器人产业里,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更冷静地看待。虽然2017年国内机器人市场增速超过50%,但是国产机器人体量的增速大幅低于外资品牌,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的最新数据,国产机器人的市场份额在2017年下降6个百分点至27%以下,是近5年来的首次下降。

无法进入相对成熟的汽车产线中,高端汽车品牌产线依然被“四大家族”垄断。国产品牌只能在汽车零配件制造线中寻求生存,或是在汽车产线的电气集成等低附加值段分得一杯羹。

毫无疑问,3C产业是机器人应用领域里增长最快的,大部分国产机器人品牌也将主战场放在了这里。3C产业虽然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但随着蜂拥而至的机器人公司,产业的竞争也越发白热化。国产机器人单品在竞争中不断降低售价,利润空间随之不断压缩,可以说3C产业的钱越来越难赚了。尤其对于多如牛毛的集成公司,如果没有核心竞争力壁垒,并且现金流紧张的普遍情况下,很难持续扩大规模。

国内机器人行业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有:新松、埃斯顿、埃夫特、广州数控、新时达、拓斯达、巨星科技、华昌达等。这些公司已在机器人产业链中游和上游进行拓展,通过自主研发或收购等方式掌握零部件和本体的研制技术,结合本土系统集成的服务优势,已经具备一定的竞争力,未来有望实现对国外品牌的进口替代。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