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瑞典家电巨头伊莱克斯(Electrolux)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量产型扫地机器人的原型——“三叶虫”。
1997年6月18日我国6000米无缆水下机器人试验应用成功,标志着我国水下机器人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998年,瑞典ABB公司开发出灵手(FlexPicke)机器人,它是当时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采摘机器人。
1998年,瑞士Güdel公司开发出“roboLoop”系统,这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弧形轨道龙门吊和传输系统。
1999年,德国徕斯(Reis)机器人公司在机器人手臂内引入集成激光束指导系统。
2000年,我国独立研制的第一台具有人类外形、能模拟人类基本动作的类人型机器人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问世。
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有模拟感情的机器人。
2001年,第一款量产扫地机器人上市。
2003年,机器人参与火星探险计划。
火星探测使命是一个正在进行的探索火星的太空任务。
两台漫游者机器人于2003年开始探索火星表面和地质任务。
2003年,德国库卡公司(KUKA)开发出第一台娱乐机器人Robocoaster。
2004年,日本安川(Motoman)机器人公司开发了改进的机器人控制系统(NX100),它能够同步控制四台机器人,可达38轴。
2007年,德国库卡公司(KUKA)推出了1000公斤有效载荷的远距离机器人和重型机器人,它大大扩展了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范围。
2008年,日本发那科(FANUC)公司推出了一个新的重型机器人M-2000iA,其有效载荷约达1200公斤。
2008年,世界上第一例机器人切除脑瘤手术成功。
施行手术的是卡尔加里大学医学院研制的“神经臂”。
2008年11月25日,国内首台家用网络智能机器人——塔米(Tami)在北京亮相
2009年,瑞典ABB公司推出了世界上最小的多用途工业机器人IRB120。
2010年,德国库卡公司(KUKA)推出了一系列新的货架式机器人(Quantec),该系列机器人拥有KR C4机器人控制器。
2011年,第一台仿人型机器人进入太空。
2014年,国内首条“机器人制造机器人”生产线投产。
2014年英国雷丁大学的研究表明,有一台超级电脑成功让人类相信它是一个13岁的男孩儿,从而成为有史以来首台通过“图灵测试”的机器。
2015年,中国研制出世界首台自主运动可变形液态金属机器。
2015年,世界级“网红”——Sophia(索菲亚)诞生。
2017年10月26日,索菲亚在沙特 *** 首都利雅得举行的“未来投资倡议”大会上获得了沙特公民身份,也是史上首位获得公民身份的机器人。
2017年11月,美国加州的Abyss Creations公司宣布,真正意义上的 *** 女机器人已经成功研发,并正式进入全球市场开始销售,10000美元起售!
除此之外,2017年还有很多让人惊讶的机器人,如全球首款社交机器人Jibo,会翻跟头的人形机器人Atlas,
中国人工智能和美国日本的差距基本没有差距。目前大家都在一个水平上。在有些细节上,美国日本有中国没有技术,同时中国也有美国日本没有的技术,但是这些技术都是细节。实现方式的不同。但是就差距来说,基本上这不算是差距,只是不同而已。但是我们仍然要去研究美日的技术,因为有不同,所以通过研究这些不同,可以丰富自己,启发自己的技术。并不是像某些人说的那样美日的技术就多么厉害,中国就多么不行。
中国虽然有这些技术,但是有技术和实现产品是两码事。美国研究出一个技术,立马就很快的投入产品中了,可以说有了技术就等于有了市场,因为人家的产业链好。
而中国的新技术往往很难被发掘,即使你有了技术也没用,等到这个技术用到产品中,往往已经是几年以后的事情了。中国的产业链非常的复杂,产业链的复杂度其实是社会结构的复杂造成的,社会结构的复杂是文化差异造成的,说到根本就是综合国力的差距。
用一个比喻来说,中国人是先买房买车然后结婚生孩子,而美国人是先生孩子,然后结婚,然后买房买车。你说哪个效率高。先进国家就是每升汽油跑1公里,而中国则是跑同样的公里需要更多的汽油,社会复杂度导致了很多能量的浪费。不论是哪个社会,穷人是不可能创造发明的,在美国日本,人人都可以创新,因为人家没有穷人。而在中国,只有有钱人才有可能去创新,穷人太多,你不可能指望一个吃不饱饭的人去当艺术家。当然如果中国的社会结构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时候全世界联合起来都不能和中国抗衡了。但是这也只是一个美好的中国梦而已,别忘了虽然你在玩命的追赶,人家也不是站在原地不动等着你。
国内有哪些比较有名的 机器人 公司?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详细盘点国内知名机器人企业以及知名科研院所。
国内最具技术优势的10家机器人公司
1.沈阳新松: 与沈阳自动化所渊源较深的新松机器人无疑是国产机器人的龙头企业。多关节机器人、DELTA、SCARA等工业机器人、洁净机器人、AGV自动导引车等产品系列齐全,有力的保障了其系统集成能力,数字化工厂经验已渐成熟。政府资源的倾斜、军工领域的需求是不争的优势。随着杭州基地、青岛基地的落成,产能逐渐释放,预计新松的触角将遍及中国主要工业重地。
2.安徽埃夫特: 2007年埃夫特成立,2009年公司第一台机器人在奇瑞公司试用,目前,100多台套埃夫特机器人已在奇瑞汽车投入应用,奇瑞汽车是埃夫特机器人最可靠的试验场及应用市场。2014年2月牵手慈星股份后,埃夫特机器人又增加一优势渠道。埃夫特机器人是国产机器人销售规模较大的品牌,2014年公司销售了800多台机器人。目前埃夫特已具备单班年产1000台机器人的生产线,年产1万台机器人生产基地将于近期试投产。
3.广州数控: 业界素有“北新松南广数”说法,可见广州数控的“江湖地位”。广州数控是国内领先的成套机床数控系统供应商,数控系统产销在行业连年领先。多年的数控系统技术积淀和数控领域客户资源,使得广州数控的机器人业务得以顺利发展。2014年,广州数控机器人销量超过500台,至今累计销售超过1200台套。此外,公司在伺服系统和减速器上也颇有建树,公司计划2017年实现年产1万台工业机器人,精密减速机3万个;2020年实现年产3万台工业机器人,实现产值30亿元。
4.南京埃斯顿: 埃斯顿的数控系统和电液伺服系统在国内金属成形机床领域占有较高的比率,交流伺服系统领域技术积累丰富,伺服系统的技术积累有望反哺公司机器人自主化发展。2014年前三季度,埃斯顿就实现营业收入5867.8万元,工业机器人及成套设备产品已实现小批量生产和销售。埃斯顿于2015年3月登陆资本市场。
5.广东拓斯达: 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民营企业)是中国整厂自动化领域的代表性企业,被誉为“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运营商”标杆企业,公司机器人凭借技术及商业领域的安全、可靠和高效,成为国产领域的工业机器人领先者之一。凭着对行业与市场的独特理解,拓斯达成功闯出一条“机器换人,一年回本”为企业实现快速回本、整体持续增效的自动化研发运营模式。目前拓斯达在工业机器人与3D打印机两个领域,自主研发专利近40项,在报的专利10余项,为包括ITT、富士康、捷普绿点等在内的世界500强企业精心打造、也为中小生产制造企业诚意定制可升级、可复制、通用式、开放式全优化的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
6.安川首钢: 安川首钢机器人有限公司的前身是首钢莫托曼机器人有限公司,由中国首钢总公司和日本株式会社安川电机共同投资,是专业从事 工业机器人 及其自动化生产线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及销售的中日合资公司。依托安川电机技术优势和强大的系统集成能力,形成较全面的自动化生产线,主营产品:机器人汽车风挡玻璃涂胶系统、汽车部件弧焊机器人系统、轿车悬架桥机器人焊装生产线、机器人点焊系统成套设备等。
7.上海新时达: 新时达是国内最大的电梯控制系统配套供应商,产品包括电梯控制系统和电梯变频器两个系列。2014年1月,公司对价6亿元收购众为兴,加强了运动控制及机器人领域的资源优势。2015年3月18日,公司及众为兴对价1.33亿元收购晓奥享荣51%股权,完善公司系统集成领域,为新时达及众为兴机器人扩大了渠道优势。201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07亿元,同比增长30.61%,实现净利润2.08亿元。但机器人业务占比仍不达预期。
8.上海沃迪: 上海沃迪在蔬菜果汁等食品加工领域自动化经验丰富,是国产搬运码垛机器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由于拥有大量的现成客户资源,公司码垛机器人能较快切入食品加工领域。公司搬运码垛机器人客户包括中粮、红牛、新希望、海尔等大型客户。沃迪金山新厂搬运码垛机器人设计年产能1000台套。上海沃迪在资本运作上也是赢家,2014年4月上海电气成为公司第六大股东,7月沃迪登陆新三版。2014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539.9万元,同比增长36.33%,全年营收超过1个亿。
9.配天集团: 2010年配天集团自主研发出第一代6轴机器人,至今已拥有11款6轴机器人产品,涵盖5、10、16、50、180公斤负载。2013年公司在安徽蚌埠耗资1.5亿建年产400台套机器人生产基地,目前已投产。至此,集团机器人年产能达到1000台。除了机器人本体外,配天还涉足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运动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的研发。除了集团内部需求外,公司还通过珠海汉迪等8家稳定的系统集成合作伙伴开拓外部渠道。2014年,包括自用在内,配天机器人出货近200台。
10.广州启帆: 成立于2004年的启帆早期主要做往复机喷涂设备,2009年涉足机器人集成,不久开始研发自己的机器人,但仍以组装为主。2014年国机集团入主启帆,并将中心迁往广州,成立广州启帆。广州启帆现有职工300多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40人。启帆资料显示2014年产值过亿。
研究机构
包括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上海交大机器人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西安交大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所、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南京机器人研究所、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
1、机械臂 中科院自动化所沈阳所,当之无愧,拥有截止目前唯一的机器人类上市企业,就机械臂而言,虽然不比ABB、安川,但国内老大当的很稳,十年八载估计谁都别想超过去。
2、鱼类、巡线 中科院自动化所(北京),谭老师团队做的各种鱼真的非常牛逼,第一次看到时,让我大吃一惊,看上去不比国外的差。
3、人形、履带 哈工大,洪老师团队经常四处放舵机人形机器人的录像,尽管迟缓也挺好玩的。
4、语音 中科大, 科大讯飞的产品貌似卖的不错,可能比微软的要差点。
5、腿足类 动力学 山大,貌似李老师想要走波士顿动力的路,仿BIG DOG,动力学牛啊,就是这条路太苦逼,太难了。日本的阿西莫搞了那么多年,生生的被波士顿动力公司给干了,阿西莫完败啊。
6、迎宾服务类 浙大,世博的海宝是浙大中控做的,这个可能主要是做系统集成,还有2台打乒乓球的是浙大不同的两个学院做的,貌似实时性很不错。
7、无人车导航 北理,这个不是很熟,貌似在中国版本的DAPAR Grand Challenge的比赛中得了第一,真正的DAPAR Grand Challenge第一是斯坦福大学,2012年国内比赛的效果应该能相当于04年原版比赛的效果了吧。
机器人发展中的伟大时刻,呈现给你。
1、漏壶,公元前1400年
巴比伦人发明了漏壶,这是一种利用水流计量时间的计时器,它也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早的机械设备之一。
在后来的好几百年,发明家们不断对漏壶设计进行改进。在公元前270年左右,古希腊发明家特西比乌斯(Csestibus)发明了一种采用活灵活现的人物造型指针指示时间的水钟,他也因此成名。
2、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22年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想象过机器人的功用,他写道:“如果每一件工具被安排好甚或是自然而然地做那些适合于它们的工作……那么就没必要再有师徒或主奴了。”
3、达芬奇的骑士,1495年
莱昂纳多达芬奇(LeonardoDa Vinci)设计了一种发条骑士,试图让它能够坐直身子、挥动手臂以及移动头部和下巴。
这个机器人是否曾被造出来并不能确定,但根据其设计或许能够造出第一个人形机器人。
4、沃康松的鸭子,1737年
法国发明家雅克沃康松(JacquesVaucanson)制造了一只发条鸭子,它可以扇动翅膀、发出嘎嘎叫声,以及摄入和消化食物。
5、土耳其机器人,1769年
匈牙利作家兼发明家沃尔夫冈冯肯佩伦(WolfgangvonKempelen)建造了土耳其机器人(The Turk),它由一个枫木箱子跟箱子后面伸出来的人形傀儡组成,傀儡穿着宽大的外衣,并戴着穆斯林的头巾。
这台装置诞生后一度名声大噪,因为它被视为能够跟国际象棋高手对弈的机器人,但最终谜底揭开,机器人之所以会下棋是因为箱子里藏着一个人。
6、雅卡尔提花织机,1801年
法国丝绸织工兼发明家约瑟夫雅卡尔(JosephJacquard)发明了一种可以通过穿孔卡片控制的自动织机。在十年之内,这种织机被大规模生产出来,整个欧洲有数千台投入使用。
7、梦想变成真正男孩的木偶,1881年
意大利作家卡洛洛伦齐尼(CarloLorenzini)写出了《匹诺曹》(Pinnochio),讲述了一个提线木偶变成真正男孩的故事。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关于机器人获得生命的文学主题将繁荣兴旺。
8、超越自身时代的特斯拉,1898年
尼古拉特斯拉(NikolaTesla)在纽约的麦迪逊广场花园向观众演示了一项新发明,他称之为“teleautomaton”(远程自动操作装置),即一艘无线电遥控船。
观众认为它是一种把戏,而遥控技术直到数十年后才得到普及。
9、罗素姆万能机器人,1921年
捷克剧作家卡尔恰佩克(KarlCapek)在名为《罗素姆万能机器人》(Rossums Universal Robot)的戏剧作品中创造了“robot”(机器人)这个名词。
这个词源于捷克语的“robota”,意思是“苦力”。在该剧的结尾,机器人接管了地球,并毁灭了它们的创造者。
10、玛利亚和大都会,1926年
导演弗里茨朗(Fritz Lang)拍摄了电影《大都会》(Metropolis),这部无声电影将场景设置在一个反乌托邦的未来城市中。影片角色中有一个女性机器人——这是机器人第一次出现在大银幕上——它采用了一位人类女性的外形,目的是破坏劳工运动。
11、机器人三定律,1942年
美国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Asimov)发表了一篇名为《环舞》(Runaround)的短篇小说,其中提出了“机器人三定律”:
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
除非违背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
在不违背第一及第二法则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12、控制论诞生,1948年
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NorbertWiener)发表了《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Cybernetics:Or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Animal and the Machine)一书,这是实用机器人领域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
他首先提出了“控制论”这个概念,第一次把只属于生物的有目的的行为赋予机器,阐明了控制论的基本思想。
1948年又发表了《控制论》,为控制论奠定了理论基础,标志着它的正式诞生。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是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论基础。
13、“尤尼梅特”开始工作,1954年
工业机器人先驱乔治德沃尔(GeorgeDevol)创造了世界第一台可编程的机器人“尤尼梅特”(Unimate),它在1961年被投入通用汽车公司(GM)的一条汽车装配生产线正式开始工作。
14、机器人产业诞生,1956年
乔治德沃尔和约瑟夫英格伯格(JosephEngelberger)创立了世界第一家机器人公司尤尼梅申(Unimation)。
上世纪60年代,该公司被联合柴油机电气公司(Condec Corporation)收购。后来,联合柴油机电气公司的部分产业被工业制造巨头伊顿电气集团(Eaton)买下。
15、计算机辅助制造,1959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伺服机构实验室(TheServomechanisms Laboratory)向世人展示了计算机辅助制造,一台铣床机器人为每位与会者制造了一个纪念烟灰缸。
16、谢克机器人,1966年
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TheArtificialIntelligence Centeratthe Stanford Research Center)开始了谢克机器人(ShakeTheRobot)的研发工作,这是第一台移动机器人,它被赋予了有限的观察和环境建模能力,控制它的计算机要填满整个房间。
17、“对不起,戴夫,恐怕我不能那么做。”1968年
HAL9000(启发式程序化演算计算机)出现在了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k)的电影作品《2001太空漫游》之中,阿瑟克拉克(ArthurC.Clarke)是编剧(他将电影的故事写成了小说)。
HAL9000是一台人工智能计算机,它掌管着“发现号”太空飞船(Discovery)——它最终发了疯。这个角色反映了人们对智能机器力量越来越强大的担忧。
18、公关机器人,1977年
R2-D2和C-3PO出现在了乔治卢卡斯(GeorgeLucas)执导的影片《星球大战》(Star Wars)之中,可以说,这两个勇敢机器人的名声在现代文化中最为响亮。
19、斯坦福推车,1979年
斯坦福推车(StanfordCart)诞生,这是一辆四轮漫游者,它的眼睛是摄像头,通过分析以及对自己的路线进行编程,它能够在一个满是椅子的房间里绕开障碍物行进。
20、但丁降临,1993年
一台名为但丁(Dante)的八脚机器人试图探索南极洲的埃里伯斯火山,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行动由研究人员在美国远程操控,开辟了机器人探索危险环境的新纪元。
21、探路者,1997年
小个头的“旅居者”探测器(SojournerRover)开始了自己的火星科研任务,它的最高行走时速为0.02英里,这台机器人探索了自己着陆点附近的区域,并在之后三个月中拍摄了550张照片。
22、会说话的菲比娃娃,1998年
一款毛茸茸的类蝙蝠机器人成为当时年末购物旺季最抢手的玩具,它的名字是菲比娃娃(Furby)。这款30美元的玩具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化”,它一开始只能胡言乱语,但很快就能学会使用预编程的英语短句。
在12个月之内,菲比娃娃售出了2,700多万件。
23、人类最好的朋友,1999年
索尼公司(Sony)的机器狗“爱宝”(AIBO)让科技产品爱好者一见倾心,这款售价2,000美元的机器狗能够自由地在房间里走动,并且能够对有限的一组命令做出反应。
24、能走路的阿西莫器人,2000年
本田汽车公司(Honda Motor)出品的人形机器人阿西莫(ASIMO)走上了舞台,它身高1.3米,能够以接近人类的姿态走路和奔跑。
25、机器清洁工,2002年
iRobot公司发布了Roomba真空保洁机器人,这款造型类似飞盘的产品售出了600多万台。从商业角度来看,它是史上最成功的家用机器人。
26、大生意,2004年
北美机器人产业的营收突破10亿美元。
27、“勇气号”探测器,2004年
美国宇航局(NASA)的“勇气号”探测器(SpiritRover)登陆火星,开始了探索这颗星球的任务。这台探测器在原先预定的90天任务结束后继续运行了6年时间,总旅程超过7.7公里。
28、斯坦利自动驾驶汽车穿过终点,2005年
斯坦利自动驾驶汽车(Stanley)成功越野行驶212公里,它由斯坦福大学(StanfordUniversity)的一个小组研发而成。在无人驾驶机器人挑战赛(DARPA Grand Challenge)中,斯坦利自动驾驶汽车第一个穿过终点,最终赢得200万美元大奖。
29、机器宇航员,2012年
“发现号”航天飞机(Discovery)的最后一项太空任务是将首台人形机器人送入国际空间站。这位机器宇航员被命名为“R2”,它的活动范围接近于人类,并可以执行那些对人类宇航员来说太过危险的任务。美国宇航局表示,“随着我们超越低地球轨道,这些机器人对美国宇航局的未来至关重要。”
30、无人驾驶汽车获得牌照,2012年
内华达州机动车辆管理局(NDM)颁发了世界第一张无人驾驶汽车牌照,该牌照被授予一辆丰田普锐斯(ToyotaPrius),这辆车使用谷歌公司(Google)开发的技术进行了改造。到目前为止,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累计行驶30多万公里,且未造成任何事故。
31、深度学习取得重大突破,人工智能迈向大数据时代
在过去的三十年,深度学习运动一度被认为是学术界的一个异类,但是现在, Geoff Hinton和他的深度学习同事,包括纽约大学Yann LeCun和蒙特利尔大学的Yoshua Bengio,在互联网世界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Hinton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和研究员,目前就职于Google,他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来提高语音识别、图像标签以及其他无数在线工具的用户体验,LeCun在Facebook做类似的工作。当下人工智能在微软、IBM以及百度和许多其它公司受到极大的关注。
32、家庭机器人JIBO在kickstarter上众筹成功,除了PC,每个家庭还应当有一个机器人
2014年,社会机器人的奠基人之一CynthiaBreazeal女神出手,在Indiegogo众筹平台上推出一款家用机器人Jibo,想要做一款每家每户都用得起都机器人瓦力,最终筹款228万美元。
最近,Jibo获得了一笔2530万美元的A轮融资,由RRE领投,Two SigmaInvestments、 Formation 8 、 Samsung Ventures参投,上一轮的投资人Charles River Ventures、Fairhaven Capital Partners 、Osage VenturePartners参投。Jibo原计划融资1500万美元,作为明星级社交机器人产品融资金额最终达到了2530万美元。
33、软银收购Aldebaran,推出Pepper机器人
奥尔德巴伦机器人研究公司潜心两年终于秘密研发成功类人型机器人 Pepper,现如今日本电信巨头软银公司准备在明年将 Pepper 卖给日本消费者!
Pepper 对面这个首席执行官就是日本首富、日本电信巨头软银公司的创始人兼总裁孙正义。就是他预见到众多新产品的发展并将其整合到手机运营商公司、互联网合资公司以及媒体公司中来,成功打造出一座巨大的商业综合体。就在今年六月。孙正义在东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公布了一个名为 Pepper 的类人型机器人项目。Pepper 的定位是未来的家居伴侣,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款向消费者发售的全尺寸类人型机器人产品。
34、Schaft夺取DRC大赛冠军
去年,美国的国防部高等研究计画署(DARPA)举办机器人挑战赛(DARPA Robotics Challenge,DRC),这个 3 阶段挑战赛有世界最强机器人大赛之称,目的为找出最优秀的救援机器人,能在高温、高辐射的灾难现场执行救援行动,像是通过断垣残壁,走进核电厂关掉阀门。在最后的比拼中,日本的 SCHAFT 夺取冠军。
SCHAFT 的雏形孕育於日本东京大学JSK 机器人实验室,日本机器人大师井上博允(Hirochika Inoue)也曾在此发展先进作品,目前实验室由机器人专家稻叶雅幸(Masayuki Inaba)教授负责。
SCHAFT 的 2 位创办人 JunichiUrata 和 Yuto Nakanishi 就属於这间实验室,他们早在 10 年前就著手研发人形机器人。2004 年,一起加入 Kotaro 人形机器人计画,随後又进行类似的研究计画,如:Kojiro、Kenzoh、Kenshiro。
中国。通过201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信息可知,中国是2014年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工业机器人是广泛用于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具有一定的自动性,可依靠自身的动力能源和控制能力实现各种工业加工制造功能。工业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物流、化工等各个工业领域之中。
8年。
2014年富士康小爱机器人是富士康科技公司于2014年上市的一款智能工业机器人,可以模仿人类灵活的手臂和爪子来完成各种复杂的操作,达到工作的目的。
截止到2022年该款机器人现已上线8年,仍活跃在各工厂车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