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机器人,长三角机器人产业联盟

原创
zblog 2023-03-10 09:08 阅读数 5 #AGV移动机器人
文章标签 长三角机器人

大数据分析表明:国内主流机器人企业选址时有这些偏好

以下文章来源于园区荟 ,作者陈晨

在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举办期间,中国电子学会发布《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指出,2019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86.8亿美元,2014年—2019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20.9%。报告显示,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服务机器人需求潜力巨大,特种机器人应用场景范围显著扩展。

中国机器人产业飞速发展的背后,是机器人产业链企业的爆发式增长。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不完全统计, 截至2018年6月,国内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企业数量达到7544家,但多集中于中低级市场。

这与世界机器人博览会参展企业的分布特征相似。

参展的100家机器人企业总部涉及全国14个省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安徽、广东、广西、河南、湖南、江苏、山东、浙江、四川、黑龙江、辽宁。

这些企业在区位选择上基本都集中在我国北至北京,南至广东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带 ,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参展企业寥寥。当然,这与大众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选址期待并无不同—— 与以往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选址偏好不同,以机器人企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是以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为核心诉求,经济和技术更为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市对这些企业有天然的吸引力。

机器人被称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是含玉而生的天之骄子,这个高大上的产业令地方政府趋之若鹜。但机器人企业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极度挑剔”,在选址时更看重“门当户对”。因此,很多内陆偏远地区,以及发达地区的产业配套薄弱地域,在招商时承诺厚礼频频殷勤却收效甚微。当然, 地方政府对机器人产业的疯狂迷恋,也催生了一批滥竽充数的机器人企业 ——这些公司不在乎山高路远地老天荒,只在乎政府的产业补贴,这是他们的盈利之道。

其次,通过上述表格不难看出, 大约80%(79家)的参展企业来自各个城市的产业园区 。这个数据反映出, 产业园区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传统重要载体,在以机器人产业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时代,仍旧是高新技术企业选址、孵化和成长的首选。

究其原因,与产业园区在政策和资金扶持、营商环境、硬件配套和厂房场地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密不可分。其中,大部分机器人企业将企业落户在高新区、经开区或 科技 园区等以 科技 导向为主的综合型产业园区。此外,近年来在工业4.0的大势下,机器人产业园成为各地政府疯狂追逐的风口,各地为了争抢机器人企业落户,对专业机器人园区建设奉为掌上明珠,一大批机器人产业园区在各地拔地而起。

《2019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园数据分析报告》对全国的机器人产业园首次做了全面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的机器人产业园区(包括部分以机器人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已经超过一百家,大部分机器人产业园处在沿海经济带。其中, 传统制造高地长三角地区以超过30家机器人产业园的规模,占据了全国机器人产业总量的1/4。

而在京津冀地区和珠三角地区,虽然在机器人产业园的数量上不及长三角地区,但也成为国内机器人产业园的主要聚集区,这一趋势与100家参展企业区域聚集态势一致。不过,也呈现了一些不同,这一点会在下文说明。

《2019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园数据分析报告》的剧透数据表明, 机器人产业园的建设热潮,已经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快速蔓延到内陆地区,一些不具备产业基础配套条件的内陆县城甚至也建起机器人产业园。 盲目布局的结果,带来的是招商难的产业空心化——据媒体报道,为了招商,各地在建、筹建的产业园,不约而同地在为入驻企业“画饼”。有的县级机器人产业园的入园企业仅有两三家,却号称产值达百亿。

2/3企业在三大城市群,机器人产业园不是首选

与机器人园区的分布密度不同的是,在100家参展机器人企业中,珠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各有30家企业参展(珠三角地区有27家在深圳,老牌一线城市广州只有1家;京津冀地区有北京29家,天津1家,河北为0),长三角地区则只有21家(上海9家、江苏8家、浙江4家)企业参展。

三个城市群包揽了全部企业的八成,其中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各占近1/3,长三角地区则稍显劣势,只占1/5。东北地区,黑龙江以哈工大机器人集团1家企业参展,辽宁则以新松机器人为代表的3家企业参展。西部地区表现惨淡,四川和广西各有1家企业参展。

当然,这样的不同并不能清晰说明某个地区的产业问题,因为展览会的招商具有随机性,而各地区的大量机器人企业并没有入驻到专业的机器人园区,这一点从上面表格中100家企业入驻园区的类型可以看出。

但这也从侧面表明,即便在长三角和珠三角这样的 科技 和制造业高地 ,机器人产业园并没有成为机器人企业的入园主阵地 。重要原因是,机器人产业园区作为近年来的新生产业体,在运营能力和产业链配套能力上尚未成熟。

正如OFweek行业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潘伟所言: 机器人属于高精尖技术领域,企业在发展初期需要大量资金和配套设施支持,产业园的搭建不失为一个有效渠道,但当前机器人产业园已在全国范围内无序发展,泡沫化严重,缺乏合理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

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上述《报告》称,我国各区域机器人产业发展水平不尽相同, 长三角地区在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中基础相对最为雄厚,珠三角地区产业逐步发展壮大,中、西部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但已表现出相当的后发潜力。 报告的论述,与本届大会的参展企业数量分布特征基本契合。

这里要着重指出的,是京津冀地区。此次参展企业,京津冀地区共有30家,其中北京29家,天津1家,河北为0。尽管北京是全国机器人产业的绝对高地,并有1/4的参展企业来自北京,这也反应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一个尴尬的现实:三地在高精尖产业领域发展明显失衡, 京津冀机器人产业技术区域间转移转化薄弱 。有学者撰文指出, 从区域合作上看,京津冀主要集中在自身区域的合作和面向江苏、成都、山东等省市的合作,但京津、京冀合作不足,津冀合作乏力,特别是北京技术溢出、京津两地享受的资源红利明显处于劣势。

反观长三角地区,尽管只有21家企业参展,但企业分布较为均衡,其中上海9家、江苏8家、浙江4家。这也符合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的调性,即区域整体制造业基础雄厚,各城市间产业发展互为协调和补充。目前,长三角地区已经拥有上海、芜湖、南京、苏州、常州、徐州等多个机器人产业集聚地区。

在珠三角地区,集中了深圳和广州两大一线城市,可谓实力雄厚。但此次参展企业,深圳独占27家,广州只有1家参展。

这与中国电子学会的《报告》数据与此不谋而合: 报告显示,珠三角地区2018年机器人产品销售总收入达到108.5亿元,其中,深圳以67亿元的销售收入居于首位,佛山、广州和东莞位列其后。

原因在于,深圳在经济、 科技 和资本的高度优势为其发展机器人产业提供了绝佳保障,事实上, 深圳在全国已成为机器人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城市,部分核心零部件已经能与海外知名品牌抗衡。 广州则缺乏大型 科技 企业和初创企业的支持,机器人产品仍以中低端为主,核心部件不完备,人工智能实力相对滞后。 广州的高校和科研资源较为丰富,但过分重视科研,不重视产业化成为广州机器人产业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

城市的这些区域更受机器人企业青睐

从参展企业的城市分布数量来看,北京、深圳和上海位列前三甲。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各个城市特殊地区的参展企业数量较为集中,比如北京的亦庄、上海的浦东新区和深圳的宝安区。

从这些地区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情况来看,正是这些城市的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

北京:海淀区和亦庄

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市机器人企业数量400余家,其中生产制造业企业50余家,全产业收入达到100亿元左右。

其中,位于亦庄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成了明显的机器人产业集聚态势,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经开区投资累计超过千亿美元,聚集了智能机器人企业和机构180余家。

海淀区是北京的老牌 科技 高地,全国著名的高校、科研院所主要集中在海淀区。具体说来,该区有30余所高等院校、200多个科研院所、全国四成的两院院士和数万科研人员, 清华、北理工、北航、中科院自动化所等国内知名机器人重点科研院所,聚集了仿生机器人与系统、机器感知与智能、机器人伺服与控制系统等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一批新型产业创新载体。 这些资源为该区机器人产业提供了最为重要的智力资源和产业化能力。此外,位于海淀中关村被称为“中国硅谷”,大量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企业在这里成长。

深圳:南山区和宝安区

《2018年度深圳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征求意见稿)显示,深圳机器人产业总产值已增长至近1200亿元,深圳市机器人企业的数量,从2017年的594家增加到2018年的649家。机器人工业总产值从2017年的1035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178亿元,同比增长率为13.82%,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区域分布上,机器人企业数量最多的是宝安区,占比39%;总产值方面,南山区机器人产业贡献最大,占比近40%。此外,龙华区、龙岗区和光明新区的机器人产业扩大布局,所占比例大幅提升。

上海:浦东新区

上海已成为国内最大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近日指出,上海的机器人市场则占据了全国的42%,占全世界的16%从上海市机器人规划图可以看出, 上海机器人产业已经形成了以“3+X”的空进布局。“3”是指嘉定区、宝山区的上海机器人工业园以及浦东新区。“+X”是指多个产业园共同发展。 上海在产业布局方面打造以康桥、金桥为核心的浦东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发展壮大机器人技术研发、制造及系统集成,培育发展以顾村机器人产业园为核心的宝山机器人产业基地,依托骨干企业,在金山、松江、嘉定、闵行等区,培育以机器人及核心功能部件为特色的产业园区。

从布局来看, 浦东和宝山有可能成为国内最重要的机器人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的十大趋势

《2019-2020企业投资选址图鉴》调研了北京16区近400家产业园、200多家联合办公或双创空间,总结了企业选址的十大趋势——

01

企业选址布局下沉

企业选址的下沉主要表现为,企业选址向城市新区、非中心城市的扩散。这一趋势得益于交通和通信的发展,企业无需将办公地固定在核心地段或大城市就能接近要素和市场,这使传统非中心地区的成本优势超过了效率折损,成为企业选址的新目的地。

02

大企业释放新需求

2019年,通过内生和外延发展,大型 科技 公司仍在不断膨胀,带来新的选址需求,未来还将继续贡献富有潜力的市场增长。

03

城市更新空间受到企业青睐

04

共享办公进入企业选址主流视野

联合办公和众创空间经过5年发展,已形成一定供应规模和用户基础。大中型公司也成为共享办公的重要用户,这意味着共享办公已经进入企业选址的主流视野,不过与小规模企业相比,他们通常更加青睐“定制化”的方式。

05

招商引资竞争激烈,明星企业选址的议价空间增大

优质企业在释放选址需求后,往往会收到多个橄榄枝,丰富的选项带来了充分的议价空间。但这些奖励有时候是一把双刃剑,它通常意味着牺牲一定的商业秘密、兑现一定的产值承诺,企业家们对其风险和收益有不同的评估。

06

更具性价比,网红城市吸引新兴企业目光

东部沿海地区有优质的经济发展基础,但是其经营成本的昂贵也让一些企业不堪重负。中西部城市挖掘自身优势、积极推进改革、营销城市形象,并拿出更多诚意吸引新一代年轻人才。重庆的智能产业、贵州的大数据产业、武汉的第二总部、西安的硬 科技 之都、成都的新经济都展现了企业选址的新流向。

07

智能化水平成为企业选址的新考量

在供需双方的驱动下,空间的智能化持续向前迈进。随着5G的发展,智能化水平成为企业选址决策中不可忽略的权重因子,智能化能帮助企业降低场地成本、提升管理水平、增强对年轻一代的人才吸引力。

08

部分企业选址从购买转向租赁

首先,高能级城市越来越注重产业用地的集约化,为产业用地和产业载体的出让设置了更高的门槛,同时鼓励企业长期租赁、先租后让或者租让结合。其次,政策对产业用地和用房的流转管理趋于完善,企业通过圈地以获取额外收益的难度增大。

09

产业集群受青睐

交易成本、运输成本、人才招募成本低。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能适应迅猛变化的市场需求,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行业内知识、信息在产业集群内的快速传播,能够帮助企业作出有效的生产经营决策。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往往更加专业和规范。

10

专业选址机构方兴未艾

由于企业选址有低频、非标、周期长、保密性强的特点,企业选址专业平台的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主流的专业选址机构包含世邦魏理仕、高力国际、戴德梁行、第一太平戴维斯、仲量联行、好租、选址中国、古川联合等。

长三角机器人,长三角机器人产业联盟 AGV移动机器人

工博会展示数字工业未来

在9月17日开幕的第21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100余款尖端技术和产品首发,凸显了工博会作为全球制造技术创新风向标的地位。同时,一大批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项目亮相,也显示了中国工业从制造向“智造”的跨越——

百余款尖端技术产品首发

尖端技术和产品首发首展的力度,是衡量一个国际级展会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在本届工博会上,100余款尖端技术和产品首次发布,涉及人工智能、机床、自动化、机器人、工业互联网、数字化工厂等领域,凸显了工博会作为全球制造技术创新风向标的地位。

上海微电子展示填补国内空白的首台高分辨率6代小Mask投影曝光机,上汽集团展示洋山深水港智能卡车项目……这些首发技术和产品显示了中国工业从制造向“智造”的跨越。同时,协作机器人鼻祖丹麦UR公司以及发那科、川崎、库卡等世界领先企业现场首发最新协作机器人,也使工博会成为国际工业最高水准竞技场。

本届工博会首日还揭晓了“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大奖”,10家获奖企业的技术和产品或是全球第一、国际首创,或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工业领域关键环节取得了重大进展,打破了相关行业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

上海联影公司全景动态PET-CT uEXPLORER在全球首次实现了全身多组织器官4D高清动态成像。2018年12月份,该公司获得美国FDA批件,首台设备出口美国享受了零关税优惠。

山崎马扎克(中国)有限公司的DDL激光管材加工中心搭载全球首款DDL(直接半导体激光)激光发生技术,能耗更低,光电转化效率更高,具有高度智能化功能,可以广泛应用于原材料、板材切割加工各行各业。

山西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的宽幅超薄精密不锈带钢“手撕钢”真能徒手撕开。该公司是全球唯一能批量生产600毫米宽幅不锈钢精密箔材产品的企业,已实现了进口替代,并开始对外出口。

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说,工博会见证了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创新奇迹。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张峰则希望工博会加快融合发展,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具有强大品牌影响力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一大批项目填补国内空白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据测算,2017年我国工业互联网直接产业规模约为5700亿元,2020年将达万亿元规模。

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将真正帮助我国制造业提高核心工艺水平和制造质量。本届工博会上,西门子、博世力士乐、三菱电机、欧姆龙、松下电器机电、施耐德、倍福等一大批领先企业带来了智能工厂的生产体验,“5G”“AI”、边缘计算、工业云服务、人机协作等技术运用于智能制造全流程。在这里,工厂变得更智能、更透明、更安全。

“5G+工业”也成为本届工博会最大亮点。中国移动打造的5G数字孪生系统和工业巡检系统、中国联通携手中国商飞的“5G智能工厂”项目、德国倍福与华为X-labs合作搭建的5G无线传输技术等一批新应用,为未来工厂搭建起新的智慧应用场景。

核心零部件、关键元器件、重大装备与材料一直是我国制造业短板和“卡脖子”领域。在本届工博会上,一大批制造企业展示的项目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和封锁。

新奥动力自主研发的E100F微型燃气轮机在性能、应用技术上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耀皮集团生产的高端航空玻璃打破了国外垄断,成为全球航空玻璃供应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国装新材料技术(江苏)有限公司的多晶连续Al-Si-M先进陶瓷纤维对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具有重大意义,荣获“国家战略性创新技术产品”称号。

机器人产业助长三角发展

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本届工博会的多个专业展均聚焦长三角区域合作,其中的机器人展更聚集了150余家长三角机器人企业最新技术和产品。

据了解,长三角地区是国内机器人产业规模最大、市场应用比例最高的区域,机器人产能占全国50%以上,具有良好的机器人产业生态环境,在产业链构建、市场需求、创新资源布局等方面均走在全国前列。机器人产业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将助力长三角地区建成世界级产业集群。

目前,全球机器人巨头及国内龙头品牌均在长三角地区设有总部基地或研发中心。得益于长三角地区 汽车 、电子信息产业等传统优势,德国库卡公司在这里共设立了5家企业。ABB不久前也投资约10亿元,在上海动工建设新的机器人工厂和研发基地。在本届工博会机器人展上,ABB、发那科、库卡、熊猫电子、哈工智能等研发的最新机器人争相炫技,吸引了许多参观者前来感受“聪明的机器人”。

目前,长三角地区工业机器人应用已率先从 汽车 、3C电子、食品包装、家居服装等传统领域向新能源、环保设备、高端装备、仓储物流等新兴领域不断拓展。

据介绍,熊猫电子、哈工智能、钱江机器人、配天机器人、埃夫特机器人、沃迪、达野、龙盛、海尚等长三角地区机器人企业率先实现了“机器人本体+系统集成”的智能转型,在电子制造、新能源 汽车 、国产大飞机零部件制造等领域成功找到了更多应用场景和落脚点,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位居全国第一。同时,长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的核心零部件本土化率也领先全国。

9月18日,在同时举办的“2019年第八届中国机器人高峰论坛”上,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建明表示,目前上海机器人产业规模为全国第一,下一步将根据上海市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目标,进一步支持上海机器人产业发展壮大。要打造长三角机器人产业生态系统,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上海机器人企业走向长三角,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推动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集成创新。

工业机器人行业分析:TOP9占据近50%市场份额

经过20多年的发展,长三角机器人我国工业机器人已经初具规模,目前我国已生产出部分机器人关键元器件,开发出弧焊、点焊、码垛、装配、搬运、注塑、冲压、喷漆等工业机器人。一批国产工业机器人已服务于国内诸多企业的生产线上、一批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人才也涌现出来、某些关键技术已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

机器人园区建设逐步形成产业集聚

当前,以园区和龙头企业为依托合力推动形成的产业集聚,已成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特征。各地地方政府围绕本体制造、系统集成、零部件生产等机器人产业链核心环节,主导建设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机器人产业园区,逐渐形成技术与资本高地,产业布局日趋合理,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吸引了相当一部分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和企业积极加入园区。

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共有约50个机器人小镇或产业园区,截至2018年年底,已有74个机器人产业园区在建或已建成。2018年以来,机器人园区建设如火如荼,助力我国机器人产能持续扩张。

根据我国行政和地理区划方式,结合机器人产业实地发展基础及特色,将全国划分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中部和西部共六大区域,经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综合评价六大机器人产业集聚区的产业规模效益、结构水平、创新能力、集聚情况和发展环境,系统比较各区域产业发展水平。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在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中基础相对最为雄厚,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机器人产业逐步发展壮大,东北地区虽具有一定机器人产业先发优势,但近年来产业整体表现较为有限,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但已表现出相当的后发潜力。

广东、江苏机器人企业破千家,竞争激烈

中国工业机器人旺盛的市场需求,同时也带来了行业过热的迹象。目前,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的省份有20多个,机器人产业园区40余个。近两年,机器人企业数量从不到400家迅速增至1000余家,产业链相关企业超过3400家。但多集中于中低级市场。

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6月,国内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达到7544家,其中广东省聚集的机器人厂商最多,达到1508家,其次是江苏省1158家,位列第二长三角机器人;其它地区如上海、浙江、山东、北京、安徽和湖南分别达到706家、604家、572家、283家、280家和213家。

企业数量超过50家的共有23个省市、其中100家以上的有18个、200家以上的10个(河南、辽宁晋级200家俱乐部)。分地区来看,长三角经济圈机器人企业数量达到2478家,占机器人企业数量的比重达到36.43%,为中国机器人企业最为集聚的地区,其次为珠三角地区。

TOP9占据近50%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高

由于我国机器人市场仍然以外资品牌为主,国产工业机器人产业比较薄弱,面临国内如此巨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潜力,却没有一个国内企业参与市场中,分享市场规模不断扩张带来的红利。

对比不同国内厂商的销售情况,市场表现较好的国内厂商分别是埃夫特、埃斯顿、众为兴、广州启帆、新松和新时达,相较其他本土厂商,这些厂商起步较早,目前都已具备一定规模和技术实力。TOP9占据近50%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高。

更多数据参考 前瞻产业研究院 发布的《 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产销需求预测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 》

从技术到市场,中国的机器人在哪些领域成长了,还有哪些欠缺的?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工业机器人尤为突出

2013-2017年,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规模增速均在15%以上,2017年规模为69.4亿美元,预计到2018年将达到87.4亿美元,2013-2018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29.7%。其中,工业机器人62.3亿美元,在中国机器人市场上占最大比重约为71%;服务机器人18.4亿美元,占比为21%;特种机器人6.7亿美元,比重为8%。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特征分析——

我国机器人产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逐步成熟。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总体向好,区域产业发展错位竞争和后发优势并存,特色园区与骨干企业合理推动产业集聚,应用场景逐渐向新兴领域加快延伸,多元应用催生细分市场“小巨人”企业出现,技术服务平台推动产业双创建设加快,智能机器人市场规模持续扩张。

区域产业错位竞争态势与后发态势竞争优势并存

国内主要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域结合各自资源禀赋,在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基础、市场成熟度与人才环境等关键因素的推动影响下,形成了错位竞争的典型特征。长三角地区作为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高地,形成了国内相对完备的机器人产业链;珠三角地区依托区域内良好的应用市场基础,重点发展机器人系统集成业务,多领域细分行业应用驱动机器人产业发展;京津冀地区人才活跃程度、政策支撑力度与金融环境激励较好,智能机器人创新生态优势较为突出;东北地区依然保持了工业及特种机器人的优势发展地位,产业链较为完备,目前重点打造工业与特种机器人产业集群;中部地区拥有一批国内知名的机器人特色企业,着重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西部地区重点引进海内外机器人龙头企业,带动本地众多中小机器人初创企业快速成长。

新兴园区和特色骨干企业加快推动产业集聚

当前,以园区和龙头企业为依托合理推动形成的产业集聚,已经成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特征。各地地方政府围绕本体制造、系统集成、零部件生产等机器人产业链核心环节,主导建设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机器人产业园区与特色小镇。同时,国内外机器人龙头企业与知名研究机构纷纷通过平台整合方法培育孵化小型机器人企业和初创公司,创造了大型企业、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技术与经济紧密结合、联动发展的成功范例。

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重研发轻应用的现象仍然存在

工业机器人作为技术集成度高、应用环境复杂、操作维护较为专业的高端装备,有着多层次的人才需求。近年来,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机器人技术研究与本体研制方向的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在硬件基础和技术水平上取得了显著提升,但现场调试、维护操作与运行管理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依然有所欠缺。目前我国机器人应用人才缺口为20万人左右,且每年仍以20%-30%的速度增长。当前,在中部、西部等地区已经出现一批政府与高校、研究机构共建的机器人应用工程师培训中心,在政府主导、校企联动的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方式上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实践。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