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充电桩模块,华为充电桩模块协议

原创
zblog 2023-03-10 00:50 阅读数 3 #充电桩
文章标签 华为充电桩模块

可自行OTA升级,充电效率高达96.4%,“华为系”充电桩正式推出

问大家一下,身为电动车主,最怕的是啥?不是车掉电快,也不是出远门怕没有充电桩,而是当你找到充电桩,插上枪,却发现充不上电!咋办?打电话报修呗,然后换别的桩试试……这种情况想必每位电动车主都遭遇过。

实际上,为了解决充电桩故障率高的问题,充电桩企业和上游供应商一直在努力想办法。最近,华为(你没听错就是那个做手机的华为)就发布了第3代直流快充模块HUAWEI HiCharger,而且这个模块不光能改善充电桩故障问题,甚至还盯上了你的钱包!

所谓快充模块,大家可以简单将它理解为充电桩的“大脑”。可不要小瞧华为,他其实是多个领域的“超上游”供应商,是提供底层技术方案的。其实华为之前就已经有过两代充电模块产品,当时还是15kW的,国网、南网都和他家合作,你家的车说不定就被华为的模块“服务”过。这次华为第3代直流快充模块共发布了两个版本,海外版20kW,国内版则高达30kW,总结来说这代产品可以用“可靠高效,智能低噪”形容。

能自己看病的快充模块

传统充电模块基本就是一块“死板”,软件或硬件出现故障,供应商和桩企很难及时监控到,所以开头大家遇到的窘况就会频繁发生——只能等车主发现坏桩,然后上报,才能维修!这次,HiCharger模块整合了传感器和算法,它能实时监控自己的运行状态,比如防尘网堵了、温度过高,立马远程提醒运营商赶紧过来维护,从而降低桩企的运营成本。

对于一些软件上的Bug,华为HiCharger甚至可以通过OTA进行远程维护,避免无意义的“上门服务”,这也会进一步降低车主遇到坏桩的概率。

同时,HiCharger的防护等级也有所提升,作为风冷充电模块,HiCharger通过积尘高湿测试、加速高盐雾测试,甚至跑到海南、西双版纳、拉萨这种环境比较极端的地点进行可靠性测试,故障率有所降低,也就降低了运营商的维护费用。

更高的充电效率

运营商的成本大头除了硬件维护,快充桩的充电效率也很重要。第3代HiCharger国内版本(30kW)做到了96.4%,通过优化风道、精准调节风扇转速、优化控制算法等方式减少了散热带来的额外损耗。在充电效率这个硬核指标上,华为HiCharger领先业界1.1%~2%。

另外,第3代HiCharger的尺寸规格和第2代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说,如同我们给电脑换硬盘一样,运营商可以直接将第3代充电模块替换掉2代产品,而不用改变充电桩的其他设施。

噪音没那么恼人了

您站在充电桩旁边,一定能听到低沉的轰轰声,这些噪声大部分来自充电模块的散热。由于土地越来越值钱,充电设施也越来越靠近居民区,一些桩企不得不建立隔音壁,以防居民投诉。刚才咱们说第3代HiCharger优化了风扇转速,可以实时调节,就意味着充电桩的噪音大幅下降。在静音模式下,噪声甚至可以低到55dB以下,也就相当于人多一些的办公室。

为什么盯上车主的钱包

讲了这么多,你可能会问:这不都是给运营商省钱吗,跟我有啥关系?当然有,因为充电桩已经进入市场化竞争阶段,在一些大城市,车主甚至可以选择自己信任的充电桩来给车充电。在这种情况下,谁家的电费低当然谁家就受欢迎了。因此,华为推出HiCharger通过硬件层面的迭代,大幅降低桩企的运营成本,这就给运营商留出了足够的市场化竞争手段,适当降低电费之外的服务费,从而吸引更多车主。

显然,华为这套第3代HiCharger确实可以间接惠及我们每一位车主。在发布会上,包括星星充电在内的一些运营商和充电桩制造商大佬都出镜并对华为“点赞关注”,可以看出华为的产品在业界还是颇受认可的。将来要是真的有一天,您发现某家的快充费用降低了,也不用觉得奇怪,因为这都是华为“暗中操作”的结果。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充电桩,华为造车入口

(往期回顾:《在谈华为造车之前,先简单聊下华为芯片》)

如今许多人都在说「新基建」,但真正能完整描述「新基建」到底包括了哪些的人却是凤毛麟角。

根据官方定义,「新基建」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具体涵盖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

其中,汽车充电桩在今年3月被正式纳入「新基建」范畴之后,充电桩行业再次成为焦点,也引起了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有业内人士预测,2020年国内充电桩行业的投资或将轻松破百亿元。鉴于目前国内四大充电桩企业的自身投资就已接近60亿元(国家电网27亿、南方电网12亿、特来电10亿、星星充电10亿),破百亿确实是洒洒水啦。

华为入局的原

根据中国电动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简称:充电联盟)的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底,我国充电桩保有量达到121.9万个,其中公共桩保有量达51.64万个,私人桩保有量为70.27万个;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则达到了419.5万辆,车桩比为3.4:1,显然与2020年达到1:1的比例目标有很大差距,但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市场成长空间巨大。

当然,相比国内市场,整个全球的充电桩市场更为广阔。据悉,截止2019年底,全球公关充电桩保有量只有92.7万个,全球车桩比为7.5:1,远低于合理标准。而根据国际市场研究机构Technavio的预测,2020年至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市场规模有望增长176.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48.3亿元)。

再加上今年国内又刮起了充电桩的风,谁都想分一杯羹。与充电桩利益密切相关的新能源车企自然不会掉队,而一直声称「不造车」的华为,也毫无意外地成为了积极入局者。不过即使来到了充电桩领域,华为的重心仍然是在自己最有优势的技术层面。

我们知道充电桩按充电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直流桩和交流桩两类。交流桩就是俗称的慢充桩,它们一般结构简单,成本低,安装方便,最简单的交流充电方式仅需一根电缆两个接头就可实现;直流桩俗称快充桩,技术门槛比慢充桩要高,成本也较高,通常一个交流桩的成本均价为5000-20000,一个直流桩的成本均价为10万-15万。而从成本构成来看,充电模块/充电机作为充电桩的核心部件,占充电设施总成本的45%-55%。

华为作为一家致力于成为面向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部件」的供应商,从存在高技术壁垒的直流快充模块切入汽车产业,也更符合其自身定位与战略目标。

根据规划,华为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共分为五大板块,分别是云服务、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互联和智能能源。其中,智能能源主要包括提供车载充电、电池管理及电机控制系统的服务,而在整个业务板块中,智能能源位于最底层,也被认为是华为智能汽车业务的根基。

华为快充模块的优势

今年4月,华为以线上发布会形式发布了HUAWEI HiCharger直流快充模块。但实际上这已经是华为的第三代充电模块产品了,前两代分别是2016年与2018年低调推出的15kW与 20kW充电模块,相关产品也早已被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充电桩运营商广泛应用,在网稳定运行的产品规模达到数十万台。

相比前两代,第三代产品实现了高效率、高防护、智能化、低噪音的特点,可以有效解决充电行业所面临的运维成本高、设备生命周期短,以及直流充电桩噪音大的痛点。再加上目前充电模块行业内知名企业并不多,包括特来电在内的很多充电运营商和充电设备商都还在进行模块技术开发。

华为的第三代产品具有明显优势,目前共提供两种规格:功率为30kW的国内版本,及功率为20kW的海外版本。国内版30kW直流快充模块最高效率可达96.4%,海外版20kW的最高效率可达96.55%,而目前市面上充电桩的充电效率基本都在94%-97%。虽说华为的在业界算不上顶尖并没有达到97%的高效率,但因华为这套直流快充模块年平均失效率仅为0.6%,远低于业界均值的3%-5%,对充电桩企业而言,长远来看,依旧优势明显。

同样基于高效率,根据华为模型测算,以平均每天充电 14 小时的负载情况下,华为单个充电模块每年最高可节省电费 973 元。以一个充电桩生命周期 8 年来计算的话,使用华为 HiCharger 模块可节省 7868 元。若以全年充电量 18 亿度电来计算,使用华为 HiCharger 模块每年可节省 1456 万元。对终端用户而言,这也是一个直接利好。

在智能化方面,传统充电模块一旦出现故障,供应商及充电桩运营商很难及时发现,只能定期派人过去维护,或等待报修,但这不仅会耗费更多的人力财力,大大降低充电桩的工作时长,还会严重影响车主的使用感受,好不容易导航过去充电,结果是个坏桩,能不闹心吗?

第三代HiCharger模块整合了传感器与算法,能实时监控自己的运行状态。比如监测到防尘网堵塞、温度过高,模块可以远程提醒运营商赶紧过去维护,从而降低运营成本。有时候充电模块故障并非硬件层面,而是软件上出现了Bug,华为HiCharger则可以通过OTA方式进行远程维护,既能让运营商实现“在家办公”,还能进一步降低车主遇到坏桩的概率。

充电桩会是一个入口

除了掌握快充模块的核心技术,捏住直流快充市场的命脉外,华为也在不断扩大自己的「朋友圈」。5月20日,华为与全国最大的充电桩运营商特来电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通过全面合作和资源共享,推动桩联网建设和智能充电业务发展,要将充电桩打造为数据接口。据公告,双方将在智能充电、4G/5G通信连接、华为云业务、充电网标准等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

怎么理解要将充电桩打造为数据接口这句话?按照华为的说法,利用ICT芯片、操作系统、5G技术再加上云计算应用的加持,未来充电桩将不仅提供稳定安全的充电服务,也将承载更多的入口作用。譬如成为车联网的入口,车辆在充电的同时可以回传车辆的充电曲线、电流电压、充电时间以及车辆状况信息,进行车辆健康状况诊断。另外,充电桩还可实现与电网的互动,比如来充电的车辆很多,这时候电网可能无法负荷,就需要提前知会,从充电桩上把数据传回来。

不过根据前华为通信能源副总裁高正贤的说法,更重要的是实现与人互动的入口。据其透露,通过充电桩,不仅人可以了解到充电的状态,充电桩也可以利用充电的空闲时间来探索变现空间,促进人的消费,以此来实现新的盈利方式。从华为对充电桩这一项业务模式的思考中就可以看出,它的能力与野心绝不是做一般汽车供应商就可以满足的。

雅斯顿小结

华为的目标是要做智能汽车领域的「博世」,这似乎也已经成了大家的共识。博世在汽车行业的地位是怎样的?用一位业内人士的话来说,「博世掌握了整车70%-80%的关键技术,几乎没有车企可以离开博世而生存。」显然华为要达到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从其在充电桩领域的布局来看,它离这一目标又近了一步。

图 | 来源于网络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华为充电桩模块,华为充电桩模块协议 充电桩

华为加入充电桩争夺战,一级供应商指日可待?

;     

      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华为充电桩模块,产业模式跟传统汽车有比较明显的不同华为充电桩模块,这也让更多元的行业提起了入局的兴趣华为充电桩模块,特别是随着“智能汽车”、“人机交互”、“共享经济”等新兴领域围绕着新能源汽车而不断地涌现新的概念,也从而引发了科技企业跨界到汽车领域、或者泛汽车领域的热潮;充电桩和充电模块的发展,便是让众多科技企业竞相争夺的一个板块。

      近日,华为正式向全球发布全新的HUAWEI HiCharger直流快充模块,这也是华为继HiCar人-车-家全场景智慧互联(HUAWEI HiCar Smart Connection)解决方案之后,华为公开发布的第二种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相关产品。

      

      据了解,华为最新发布的直流充电模块的目标市场并不仅仅只在国内,而是在国外有相应的布局,但规模有所不同,将提供国内市场30kW的产品类型,而国外市场主要提供的产品功率规模为20kW,但这两种产品的尺寸规格一致,可以在必要的条件下进行同尺寸扩容。这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控制设备制造成本,同时也表明了该设备的通用性之高。

      

      但华为似乎并不是单纯的自己生产充电桩和建设充电站,在直流快充模块发布会上,华为公开表示将与北京的国家电网、深圳的南网电动、珠海泰坦、常州的星星充电等企业进行深度的合作,而上述几家企业均是当下在新能源汽车充电领域具有相当规模的充电桩制造商和充电站建设企业,而华为与这些企业合作的方式,或许更像是一种提供技术支持和优化方案的供应商角色。

这并不是华为第一次涉足“电产业”

      大多数人或许只知道华为品牌的智能手机售价已经堪比苹果,但其实华为企业所涉及的领域并不仅仅只是3C电子产品,早在2009年,华为就重组了当时已经抛售8年之久的电源行业部门,并在2010年成立了新能源部门,而在2016年,正式涉足充电桩领域。至此从华为在电产业,或者说新能源产业的轨迹来看,华为并没有脱节,反而几乎抓准了每一个行业风口而精准入局,此次发布全新的充电桩模块,也算得上是正式进入刚刚形成竞争规模的产业红海,凭借自身的企业实力意图分一杯羹。

产业硬实力决定华为“不玩票”

      当年苹果宣布进军智能汽车领域之时,国内便在猜测华为何时入局。而华为自己也证实到,华为并不打算自己打造智能汽车,而是提供汽车领域的智能化解决方案,通过云端技术的协同,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供应商,而在当下市场已经上市的部分车型来看,华为在汽车智能领域的布局已经小有所成。

      

      新宝骏在2019年底发布的全新车型RC-6,便是全球首款搭载HUAWEI HiCar智能互联系统的量产车型,虽然从目前来看,该系统的功能性体验仍旧处于一个司空见惯的阶段,诸如驾驶员疲劳检测、车机与手机无感连接等等的初级功能,但HiCar系统的出现,其实目的也甚是明确,前有苹果的CarPlay、后有百度的CarLife,华为的HiCar的瞄准镜自是已经对准了这两者已经在市场上具备相当规模的产品。而在目前,已知的与华为建立了智能车机生态合作的主机厂已经超过30家,其中除了自主品牌的北汽、广汽之外,也不乏大众、奥迪、沃尔沃这类在国内的合资品牌。

      

      企业跨界进军汽车行业,的确是最近几年非常热门的企业发展规划,不仅是华为这类科技巨头企业都在入局,更有地产商、电器厂商一度宣布要开始造车的步伐,但是华为的入局方式却显得聪明许多:凭借自身在通信、智能科技、电气、以及数据处理等层面强大的技术支撑,为车企和汽车产品提供相应的条件和技术支持,而非一头扎进自身并不擅长的整车制造与研发当中而增加内耗,换句话而言,这相当于华为“以己之长攻子之短”,这对于华为而言不仅简单许多,也能凭借自身的企业影响力和相关行业内的话语权,成为汽车领域(包括传统和新能源)中的一级供应商。

      

      然而,华为进军汽车市场虽然有强大的背景和技术支撑,但前方的道路也未必就一马平川,众所周知,国内想要达成“人-车-家”全领域智能化蓝图的企业可不仅仅只有华为一家,阿里巴巴的斑马系统、腾讯车联网TAI等已经形成了产业规模,而小米集团也在4月中旬对上海的一家车联网企业进行了B轮融资支持,几乎可以看作是正式宣布小米同样进军了汽车领域;可以说,站在汽车领域之上的科技争夺战,已经吹响了号角,接下来,便到了拼硬实力的时候。

华为进军充电桩市场,新能源汽车行业又要变天了?

谋划七年华为充电桩模块,华为造车传闻一直不绝于耳,但从未被证实。直到近日,华为发布华为充电桩模块了新一代HiCharge直流快充模块,这是华为首次公开发布充电模块产品,意味着华为将正式进军新能源充电领域。

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离不来充电桩的支持,就如同燃油车的发展离不开加油站一样,而是否具备便捷的充电设施从来都是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也是至今仍然未曾解决的消费痛点。尽管华为在5G通讯、智能科技产品等方面均有着自己的优势,但在汽车产业方面毕竟还是门外汉,若想在充电桩也能驶出一条快车道,摆在面前的第一道题——核心技术上能否支撑其站稳市场?

其实从根本上来说,目前充电桩体系运营最大的几个痛点无非是故障多,维修不及时,用户使用不便,同时也导致设备生命周期短,运营成本无法下降。而造成上述这些“老毛病”的原因,则在于传统充电模块基本就是一块“死板”,软件或硬件容易出现故障,供应商还很难及时监控到,所以总是等到车主发现故障,才能维修。

而这次华为推出的HiCharger模块,大家可以简单将它理解为给充电桩加装的一个“大脑”,它能够整合传感器和算法,并且实时监控自己的运行状态,比如防尘网堵了、温度过高,立马远程提醒运营商赶紧过来维护,从而降低桩企的运营成本,可谓通过智能的手段,一站式的解决以往的那些使用痛点。

特别是对于一些软件上的Bug,华为HiCharger甚至可以通过OTA进行远程维护,减少人工上门检修次数,降低车主遇到坏桩的概率。同时,HiCharger的防护等级也有所提升,作为风冷充电模块,HiCharger通过积尘高湿测试、加速高盐雾测试,甚至跑到海南、西双版纳、拉萨这种环境比较极端的地点进行可靠性测试,故障率有所降低,无疑进一步的降低了运维费用。

另外,与用户使用便利性息息相关的还在于快充桩的充电效率也很重要。这次华为发布的HiCharger国内版本,通过优化风道、精准调节风扇转速、优化控制算法等方式减少了散热带来的额外损耗。据华为公布的数据,仅在充电效率这个硬核指标上,HiCharger就能领先业界1.1%-2%。

HUAWEI HiCharger国内版(30kW)

讲了这么多,你可能会问,华为不是造手机的吗?或许你还了解过华为的5G通讯技术有多领先,什么时候电源科技也这么牛了?表面看,华为HiCharger直流快充模块的发布确有突袭之感,但事实上,华为过去在该领域的积累和投入算得上是有备而来。

早在2001年,华为将供电部门华为电气以7.5亿美元的价格转让给艾默生。2009年,华为重组了电力部门,并在2010年成立了新能源部门,随后于2016年进入充电桩市场。

去年11月,在2019电动出行创新活动上,华为还曾依靠直流快充模块斩获由中电联和南方电动联合授予的“中国充电桩行业年度核心模块品牌奖”和“行业年度核心模块卓越品质奖”,并得到了中电联和南网电动的肯定。而在这背后显露出的,无疑是华为进入充电桩行业的底气。

另外,还有一个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为什么华为要选择充电桩作为率先切入新能源行业的落脚点呢?

一方面,早前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曾表示,“华为不造车,而是聚焦信息通信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更看重智能汽车的增量市场,目标是要成为智能汽车领域的Tier1。”而充电桩作为能源产业的入口,往上看是电力能源,往下则是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若结合华为在智能驾驶和电动汽车方面的动作,以充电桩作为切入点,无疑能给华为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次,从大环境看,“新基建”已成为下一个风口,而充电桩则当属“新基建”最重要的方向之一。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截止2020年2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24.5万个,其中公共桩53.1万个,私人桩71.4万个。看起来不少,这个数据在全球也是领先地位。甚至,中国一个城市的充电桩数量比欧洲某个国家还多。

然而根据公安部数据截至2019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81万辆,若按照这一数据计算,目前新能源车桩比还不到3:1。远不足规划提出的2020年建成500万个充电桩、车桩比1:1的水平,显然无法保障新能源汽车良好的充电体验。

更重要的是,充电桩市场需求还在持续扩大。据相关预测,到2030年中国电动车销售会突破1500万辆,保有量会突破8000万辆,届时纯电动车辆或达到6480万辆。如果按照车桩比1:1的数据估算,从2021年到2030年的这10年间,还需要新建充电桩6300万台。

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在全球疫情肆掠,经济纷纷下滑的背景下,华为自然不会错过。因此,现在华为推出具有技术领先优势的HiCharger充电模块,不仅是作为入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落脚点,其实无非也是想快速抢占市场。从这点看,华为此前多年的积累和布局,算得上是押对了宝。

只不过华为作为新能源汽车基建设施的新玩家,前有一批资深的老玩家,比如特来电、星星充电桩,后有为自家新能源汽车产品铺路而打造充电网络的车企,如特斯拉、大众、宝马等。华为想要在此领域大放光彩,除了掌握领先市场的核心技术外,如何扩大汽车产业的朋友圈,如何跑通整个业务链条,或许才是其能否在短时间内立足的关键。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创文章,转载需授权

-The End-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华来电超级充电站充电桩型号

先了解目前主流的充电桩。

一、安装方式

可分为落地式充电桩和挂壁式充电桩。

以功率大小来分,主流是7KW、11KW、22KW。

7KW代表1个小时充7度电,大约相当于40公里

11KW代表1个小时充11度电,大约相当于60公里

22KW代表1个小时充22度电,大约相当于120公里

二、随车充(便携式充电桩)

采用220V单相交流电进行充电,充电电流一般san 为16A或32A,16A便携式充电桩的功率约为3.3kw,32A便携式充电桩的功率为7kw。

三、共享桩(一般充电桩使用)

一般来说,我们在公共充电站充电时,使用的一般都是直流充电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快充,快充输出功率大,其充电功率大(有60kw、120kw、200kw甚至更高)充电时间只需要30—120分钟,相对来说速度就非常快了。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