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17日开幕的第21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100余款尖端技术和产品首发,凸显了工博会作为全球制造技术创新风向标的地位。同时,一大批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项目亮相,也显示了中国工业从制造向“智造”的跨越——
百余款尖端技术产品首发
尖端技术和产品首发首展的力度,是衡量一个国际级展会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在本届工博会上,100余款尖端技术和产品首次发布,涉及人工智能、机床、自动化、机器人、工业互联网、数字化工厂等领域,凸显了工博会作为全球制造技术创新风向标的地位。
上海微电子展示填补国内空白的首台高分辨率6代小Mask投影曝光机,上汽集团展示洋山深水港智能卡车项目……这些首发技术和产品显示了中国工业从制造向“智造”的跨越。同时,协作机器人鼻祖丹麦UR公司以及发那科、川崎、库卡等世界领先企业现场首发最新协作机器人,也使工博会成为国际工业最高水准竞技场。
本届工博会首日还揭晓了“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大奖”,10家获奖企业的技术和产品或是全球第一、国际首创,或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工业领域关键环节取得了重大进展,打破了相关行业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
上海联影公司全景动态PET-CT uEXPLORER在全球首次实现了全身多组织器官4D高清动态成像。2018年12月份,该公司获得美国FDA批件,首台设备出口美国享受了零关税优惠。
山崎马扎克(中国)有限公司的DDL激光管材加工中心搭载全球首款DDL(直接半导体激光)激光发生技术,能耗更低,光电转化效率更高,具有高度智能化功能,可以广泛应用于原材料、板材切割加工各行各业。
山西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的宽幅超薄精密不锈带钢“手撕钢”真能徒手撕开。该公司是全球唯一能批量生产600毫米宽幅不锈钢精密箔材产品的企业,已实现了进口替代,并开始对外出口。
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说,工博会见证了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创新奇迹。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张峰则希望工博会加快融合发展,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具有强大品牌影响力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一大批项目填补国内空白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据测算,2017年我国工业互联网直接产业规模约为5700亿元,2020年将达万亿元规模。
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将真正帮助我国制造业提高核心工艺水平和制造质量。本届工博会上,西门子、博世力士乐、三菱电机、欧姆龙、松下电器机电、施耐德、倍福等一大批领先企业带来了智能工厂的生产体验,“5G”“AI”、边缘计算、工业云服务、人机协作等技术运用于智能制造全流程。在这里,工厂变得更智能、更透明、更安全。
“5G+工业”也成为本届工博会最大亮点。中国移动打造的5G数字孪生系统和工业巡检系统、中国联通携手中国商飞的“5G智能工厂”项目、德国倍福与华为X-labs合作搭建的5G无线传输技术等一批新应用,为未来工厂搭建起新的智慧应用场景。
核心零部件、关键元器件、重大装备与材料一直是我国制造业短板和“卡脖子”领域。在本届工博会上,一大批制造企业展示的项目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和封锁。
新奥动力自主研发的E100F微型燃气轮机在性能、应用技术上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耀皮集团生产的高端航空玻璃打破了国外垄断,成为全球航空玻璃供应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国装新材料技术(江苏)有限公司的多晶连续Al-Si-M先进陶瓷纤维对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具有重大意义,荣获“国家战略性创新技术产品”称号。
机器人产业助长三角发展
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本届工博会的多个专业展均聚焦长三角区域合作,其中的机器人展更聚集了150余家长三角机器人企业最新技术和产品。
据了解,长三角地区是国内机器人产业规模最大、市场应用比例最高的区域,机器人产能占全国50%以上,具有良好的机器人产业生态环境,在产业链构建、市场需求、创新资源布局等方面均走在全国前列。机器人产业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将助力长三角地区建成世界级产业集群。
目前,全球机器人巨头及国内龙头品牌均在长三角地区设有总部基地或研发中心。得益于长三角地区 汽车 、电子信息产业等传统优势,德国库卡公司在这里共设立了5家企业。ABB不久前也投资约10亿元,在上海动工建设新的机器人工厂和研发基地。在本届工博会机器人展上,ABB、发那科、库卡、熊猫电子、哈工智能等研发的最新机器人争相炫技,吸引了许多参观者前来感受“聪明的机器人”。
目前,长三角地区工业机器人应用已率先从 汽车 、3C电子、食品包装、家居服装等传统领域向新能源、环保设备、高端装备、仓储物流等新兴领域不断拓展。
据介绍,熊猫电子、哈工智能、钱江机器人、配天机器人、埃夫特机器人、沃迪、达野、龙盛、海尚等长三角地区机器人企业率先实现了“机器人本体+系统集成”的智能转型,在电子制造、新能源 汽车 、国产大飞机零部件制造等领域成功找到了更多应用场景和落脚点,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位居全国第一。同时,长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的核心零部件本土化率也领先全国。
9月18日,在同时举办的“2019年第八届中国机器人高峰论坛”上,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建明表示,目前上海机器人产业规模为全国第一,下一步将根据上海市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目标,进一步支持上海机器人产业发展壮大。要打造长三角机器人产业生态系统,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上海机器人企业走向长三角,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推动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集成创新。
机器人博览
机器人爱好者
中华网的机器人频道
中国机器人网(介绍不少机器人相关的工程技术)
机器人技术论坛
机器人相关文章
机器人工程介绍(网速虽然慢了点,但内容相当不错的)
一直以来在文明在进化传承的过程中,人类渐渐知道自己的生理极限。人类无法凭借自身抵抗高温和寒冷,无法直接感知超声和次声的区别。人类脑容量是有限的,无法直接处理庞大的数据、持续工作等局限。在越来越多的事实下人类逐渐了解到自己的弱小。1774年,乾隆三十八年。瑞士钟表匠皮埃尔·雅克德罗与他的两个儿子亨利·路易以及让·弗雷德里克·莱斯苏制作出了三个极其精巧的机器人。
2017年,索菲娅的出现轰动世界。她是第一个获得沙特阿拉伯国籍的人形机器人。它是由汉森机器人有限公司制造。而同一家公司内还有其他几个仿生机器人。
2021年的今天,由彼之良推出的仿生机器人Lilith系统横空出世,系统以蒙特卡洛树搜索(MCTS)为基础,以被动强化学习(Passive RL)为执行逻辑,可在深度神经网络(DNN)实现各类仿生功能及类人脑逻辑的转化与输出,并且搭载了人脸识别,可根据人类的声波移动视角,并且持续运动跟随,做出相对的反应,会一直注视这与其对话或互动的人,可以随时对话及互动,动作更加仿生与自然。 时至今日的我们,已经站了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的前提是大量了解已有成果,人类从自身去寻找最优经验的可能性。在研发人形机器人的过程中,我们时常参照人类自身的规律找到突破点,比如说为了提高步幅和步速,我们采用仿人行走的方法去改变原来平掌着地的方式,优化步态算法。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可以看到人落脚的时候,其实是后脚跟先找地的。
移动机器人是智慧工厂的核心设备之一,也可以说是实现万物互联的重要手段。4月19日下午,在2019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论坛智慧工厂主题论坛现场,杭州海康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南京公司销售总监周兆培分享了《物联赋能智造,移动创造价值》的主题内容。
从安防到机器人 探索 智能领域
周兆培先生一上来就直言:“有些人知道海康,源于我们这几年做安防这件事”,他介绍道,海康威视是中国电科旗下中电海康集团的子公司,而海康机器人是海康威视工业领域的创新业务公司。
海康威视成立于2001年,截至目前已经全球有3万多名员工,其中一半是研发人员,在国内有32个分支机构,在境外有38个分支机构,业务基本上覆盖了全球重要的地区,营业收入由2002年的3千万人民币到2018年498亿人民币。在杭州滨江、重庆、桐庐有三大生产基地,凭借强大的供应链规模,可靠性优先的原则,海康早期就建立了比较好的质量控制体系。
海康威视为什么进入机器人领域?周兆培先生解释道,海康机器人在2016年正式成立,部署在智能领域下的 探索 ,其实和公司的技术和定位有关, 海康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以视频为核心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所以在做好安防业务的同时,挖掘了六大新业务,在智能制造浪潮下,于是海康机器人应运而上。
海康机器人在2014年成立了机器视觉业务部,到现在已经有了千人的研发团队;海康机器人的营销网络在中国大陆设立了11个办事处,利用办事处的机制,能够更加快速便捷服务各位合作伙伴。同时他说道,因为海康威视在深度学习、图象识别、云计算等方面有十几年的技术沉淀,因此能够不断迅速运用到实际产品中,在实践中应用精益视觉感知、多维感知、大数据分析、集群调度等技术,实现人工智能落地应用。
两大主力产品 赋能智造
演讲中,周兆培介绍了海康机器人的两大类产品:机器视觉和移动机器人。
机器视觉主要定位为硬件和通用算法的提供商,产品则分为智能相机、工业相机。针对工业相机,海康将其分为工业相机高达30万到1.5亿分辨率的,基于X86和VPU平台的,可满足视觉应用、读码的三大类。他表示:“海康提供通用算法平台,无需编程,简单灵活,交互界面友好,其中产品都符合行业标准协议。并且已经与合作伙伴一同在物流、3C、电子半导体、 汽车 零部件、新能源行业、食药品行业等实现了尺寸测量、定位引导、信息识别、深度学习等功能。”随后他展示了DWS系统,其能实现读码、体积测量、重量测量,同时结合在安防监控里面实现整个流程的可视化。
周兆培认为,移动机器人,应聚焦场内物流,结合移动机器人的柔性化,融合物流信息,优化物流配置。 海康将移动机器人分为潜伏系列、移载系列、叉车系列、复合系列、重载系列。周兆培展示了海康在桐庐的生产基地,全部是机器人实现作业,货到人模式,实现了场内物流的自动配送。随后他又展示了海康2018年推出来的叉车,精度达到毫米级,能实现整个物料自动上下架,将无人搬运从递推式向高位货架进行发展,提高仓库利用空间。之后又展示了复合系列机器人,主要搭载机械手,实现散件物料的准确识别、灵活取探和无人转运。
“机器人离不开强大的硬件支撑,最高运动速度可达到2.0m/s,可以实现7X24小时充电。PCS机器人调度控制系统,可以自动计算出最优的行走路径。” 周兆培先生解释道,机器人离不开状态的监测,所以我们整个系统里面有对机器人状态包括网络状态,、热力图和数据报表输出供使用单位进行分析。
周兆培总结道:“海康机器人沿袭做安防产品的理念,主要定位于产品的供应商,期待和各位合作,共同助力中国制造。”海康从关键技术入手往移动机器人过度,发掘出了多种机器人应用场景,你如何看待海康的这次尝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意见和看法。
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
展览内容中国机器人论坛:工业机器人 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 机器人产业园
2015年11月23日—25日·国家会议中心(北京)
主办单位中国机器人论坛: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承办单位中国机器人论坛:中国电子学会
大会主题中国机器人论坛:协同融合共赢中国机器人论坛,引领智能社会
同期活动:2015世界机器人论坛